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国首个“火箭班”落户山东:6年19次海上发射,航天梦在此启航

   时间:2025-10-03 08:08:0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捷龙三号遥八运载火箭在山东日照海域划破天际,以"一箭十二星"的姿态直冲云霄时,全国首个"中国火箭班"落户济南历城二中的消息同步引发热议。这个将航天科技教育前移至中学阶段的创新举措,背后是山东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

9月24日的这场海上发射,是山东近45天内第三次完成运载火箭升空任务。在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甲板上,固体运载火箭精准将十二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个始建于2019年的海上发射母港,已累计保障19次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太空,更完成了3次液体火箭动力试车和2次飞行回收试验,建立起完整的液体火箭全系统测试能力。

中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在历城二中"航天第一课"上的分享,揭示了航天人才培养的深层逻辑:"成为航天员需要的不只是星空梦想,更需要重复千次训练的坚韧。"这种将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正是"火箭班"设立的核心要义。该班级旨在构建创新素养培育体系,通过系统化的科技教育,为航天领域储备战略人才。

山东在航天领域的崛起轨迹堪称典范。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火箭在黄海完成中国首次海上发射,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海射技术的国家。此后六年,东方航天港持续突破:2020年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发射,2022年开创"一站式"发射模式,2023年完成民营商业火箭首飞,2024年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引力一号"成功首飞。这些里程碑事件,勾勒出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成熟的完整路径。

这种产业积淀正在转化为教育创新的动力。中国火箭总工程师李少宁指出:"在青少年最具想象力的时期,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航天技术,就是在播种创新的基因。"这种将产业前沿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既为航天事业注入年轻血液,也重构了科技人才的培养范式。当山东学子在校园里就能触摸到真实的火箭模型,当航天工程课程成为必修内容,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已悄然扎根。

从黄海之滨的发射场到中学课堂的实验室,山东正以独特的"海陆联动"模式,书写着航天强省的新篇章。当传统认知中的"非航天大省"连续创造多个"全国首次",当海上发射成为常态化的科技景观,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不仅是运载火箭,更是一个关于创新与传承的时代寓言。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