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Italian Tech Week活动上,亚马逊创始人、蓝色起源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罕见亮相,向外界描绘了一幅极具未来感的太空图景:未来数十年内,数以百万计的人类将在太空定居,而人工智能将成为这一进程的核心驱动力。
贝索斯的太空蓝图并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技术实现路径。他透露,蓝色起源公司正规划在10至20年内建成轨道级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这些悬浮于地球大气层外的“算力枢纽”将实现全天候太阳能供电,彻底摆脱天气干扰与地面资源竞争。传统地面数据中心面临的电力负荷激增、水资源消耗及土地能耗矛盾等问题,在太空环境中将得到根本性解决。
“太空永远阳光普照,没有风暴遮挡,也没有昼夜交替的阴影区。”贝索斯强调,这种持续稳定的环境是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理想场所。未来的大型语言模型可能直接在太空运行,通过激光通信网络与地球保持实时连接,形成全新的计算架构。
在贝索斯的构想中,人工智能与太空开发将形成深度融合的循环体系:AI技术推动太空制造、能源管理及机器人技术的突破,而太空基础设施则为AI提供近乎无限的算力与清洁能源。他提出,由轨道工厂、卫星组装线及AI计算中心构成的“高空工业生态”,将使人类主要居住在太空站或轨道殖民地,地球则转型为生态保护区。
这种路径与埃隆·马斯克提出的“火星移民”计划形成鲜明对比。马斯克主张人类直接迁居火星,而贝索斯更倾向于让AI和机器人先行构建太空基础设施,为普通人在轨道空间创造宜居环境。他将AI视为“生产力放大器”,认为其能帮助人类以更轻盈的方式拓展文明边界。
针对当前AI领域的投资热潮,贝索斯将其类比为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看似过热的表象下,正在孕育新一代的基础设施。”他呼吁行业保持战略定力,指出AI的成本曲线将持续下行,而这场工业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从科研创新到教育变革,从能源管理到产业升级,AI的变革力量将渗透到各个领域。
当然,实现“太空AI中心”的愿景面临多重挑战。当前最突出的障碍包括:火箭发射成本居高不下、太空设备维护风险高昂、散热技术及通信延迟问题尚未完全突破。但贝索斯认为,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成熟和自动化维修机器人的普及,首批轨道计算站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投入使用。这将被视为继卫星通信之后的新一轮太空基础设施革命。
让AI摆脱对地球电网的依赖,转而利用太空太阳能——这位科技先驱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绿色计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