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洋科考征程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完成历史性突破——首次在北极冰区开展载人深潜作业。这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实现从常规海域向极地特殊环境的跨越式发展,为北极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维度。
执行本次任务的"深海一号"科考船于7月15日从青岛起航,搭载升级改造后的"蛟龙"号开启北极征程。经过55天航行,科考队在"雪龙2"号破冰船的协同保障下,于北极海域成功实施10余次载人深潜,同步开展ROV无人探测与CTD温盐深观测。这是"蛟龙"号自2023年完成国产化技术升级后,首次在极地环境执行科考任务。
北极冰区特殊环境对潜水器性能提出严苛考验。项目负责人介绍,升级后的"蛟龙"号配备新型耐压舱与低温推进系统,可在零下1.8℃海水中稳定作业。科考期间,潜水器多次突破4500米深度,获取了冰下海水样本与底栖生物标本,为研究北极生态变化提供了珍贵数据。
此次科考采用"冰上-水下"立体观测模式,结合破冰船走航观测与潜水器定点探测,构建起覆盖海冰-水体-底质的综合观测体系。CTD采水作业显示,北极表层海水盐度较往年呈现下降趋势,该发现与北极冰盖消融的关联性研究正在深入进行。
9月8日,"蛟龙"号随"深海一号"返航青岛港。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科考验证了我国深海装备在极地环境下的适应性,为后续北极航道开发、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据悉,科考数据已通过卫星实时传输系统共享至国际极地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