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蛟龙”号北极深潜探秘:创新模式助力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

   时间:2025-10-05 23:31:4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十余次载人深潜任务,首次系统开展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获取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样本,并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物种原位识别,为极地海洋科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此次科考作为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核心环节,依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与“深海一号”支持船,构建了“两船一潜器”密集冰区作业模式与“一船两潜器”少冰区协同机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通过载人潜水器与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的联动作业,团队突破了极地深海探测的技术瓶颈,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极端环境下的深海进入与探测能力。

在为期数周的深潜作业中,“蛟龙”号从北冰洋海底采集了包括岩石、沉积物及海水在内的多类样本,重点获取了海蛇尾、海葵、海鞘等生物标本。助理研究员李梦娜指出,这些高完整度的样本不仅丰富了国家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物种库,更为后续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深海生物呈现独特的分布特征:底栖生物密度较高但个体偏小,物种多样性显著,且不同地质环境下的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

参与下潜的潜航员团队观察到,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北冰洋调查海域的底栖生态具有鲜明特色。影像资料显示,海蛇尾、海百合、海星等生物广泛分布,而深海海山常见的珊瑚和海参类群则未被记录。潜航员傅文韬分析,这种差异可能与北冰洋特殊的水文条件及底质类型密切相关,进一步印证了极地海洋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本次科考的最大创新在于首次实践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深海生物原位检测技术。深海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德威解释,通过搭载高清摄像设备的“蛟龙”号与无人潜水器协同作业,结合岸基环境DNA分子验证,实现了对底栖生物的智能化识别与高效分类。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采样后实验室鉴定的局限,大幅提升了物种调查的精度与效率。无人潜水器拍摄的作业视频显示,“蛟龙”号取样过程与周边生物群落被完整记录,为生态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动态数据。

高清影像资料的AI分析还揭示了调查海域的空间异质性。初步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底栖生物密度与种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为理解北极深海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新视角。许学伟强调,此次科考获取的多元数据将深化人类对极地海洋生物地理格局与适应机制的认识,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