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南沙永暑礁的沙滩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一批绿海龟幼崽破壳而出,为节日增添了一抹生机。这一场景是科研与驻礁团队首次完整记录下的绿海龟孵化过程,标志着当地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今年8月10日深夜,科研人员观察到绿海龟在永暑礁沙滩上产卵。经过52天的自然孵化,这批海龟蛋在国庆期间陆续孵化成功。这一发现不仅为绿海龟的繁育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也证明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早在7月首次发现绿海龟产卵痕迹后,相关部门便迅速启动保护机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驻礁环保部门联合设立了“海龟联合监控与保护区”,在产卵场周边布设警示标识,清理海滩垃圾,减少人为干扰,为幼龟孵化创造了安全环境。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孵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永暑礁作为南海重要的生态观测点,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工作,已初步形成稳定的绿海龟繁殖地。此次幼龟成功入海的场景,进一步印证了南沙海域生态环境的优化。除绿海龟外,儒艮、玳瑁等珍稀物种也陆续重现这片海域,显示出生态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
目前,科研团队正整合孵化数据与环境监测信息,完善“海龟产卵场数据库”,分析环境因素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这些研究将为优化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绿海龟种群恢复,同时为南海岛礁生态保护积累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