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目前保存着超过10万份野生植物种子,涵盖1.2万种物种,占我国已知野生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座被央视《全释硬科技》节目称为现实版“诺亚方舟”的科研设施,正通过多维度技术体系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关键支撑。
科研团队针对不同物种特性开发了分级保存方案。对于普通种子,采用4℃低温与15%湿度的干燥休眠技术,可使其活性维持数十年;麦冬、三七等不耐干燥的物种则通过零下196℃液氮实现超低温冷冻保存;针对箭毒木、沉香树等热带植物,科研人员运用离体培养技术保存活体组织,确保其遗传信息完整留存。
在体细胞再生领域,我国科学家已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成功将植物体细胞诱导为胚性细胞并培育成完整植株。这项技术为珍稀物种的快速繁殖提供了新路径,尤其适用于种子产量低或难以通过传统方法保存的物种。
资源库的物种收藏极具生态价值,包括采自珠峰6200米海拔的须弥扇叶芥、云南蒙自天坑发现的大花石蝴蝶等濒危物种。这些珍稀样本的保存,不仅为物种延续提供了最后保障,更为农作物抗病育种和生态修复工程储备了关键基因资源。
该设施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构建濒危物种的终极基因库,防止物种灭绝导致的遗传信息永久丢失;其二,为农作物抗病育种提供原始材料,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三,储备可用于生态修复的植物种质,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通过规模化保存与技术创新,这座资源库标志着我国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已跻身国际前列。其保存规模与技术模式不仅服务于国内生态保护需求,更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成为国际生物资源保护领域的重要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