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南京邮电大学王琴教授团队:单光子成像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综述

   时间:2025-10-09 13:37:0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单光子成像技术凭借其超高灵敏度和时空分辨能力,正在量子光学、生命科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引发技术变革。这项基于飞行时间原理的主动探测技术,通过单光子雪崩二极管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够在单个光子条件下实现亚厘米级精度的三维重建。相较于传统成像系统,该技术不仅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性,还能在低信噪比甚至非视距条件下保持稳定性能。

在远距离探测领域,单光子成像技术已实现从10公里到201.5公里的突破性进展。2014年,研究人员利用首个检测到的光子进行图像重建,在800米距离上成功验证了千米级探测的可行性。实验中,钟楼顶部可见光图像与单光子重建图像形成鲜明对比,证明了该技术在极端低光子条件下的三维重建能力。对于水下等高散射环境,研究人员通过时间门控检测与窄光学视场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亚毫米级深度分辨力和约60微弧度的角分辨力,有效抑制了背向反射干扰。

非视域成像作为该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正逐步突破传统成像的物理限制。研究团队利用中介面上的照射点与接收点构建重建椭球,通过光子飞行距离约束实现隐藏物体的高精度重建。针对多次漫反射导致的信号衰减问题,超快光场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多椭球约束关系,显著提升了实验室场景下的重建质量。这种技术革新为反恐侦察、灾害救援等特殊场景提供了全新的探测手段。

在硬件系统发展方面,多像素单光子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器阵列的二维布局设计,实现了成像效率的质的飞跃。基于列的时间数字转换器共享方案,有效解决了大规模阵列的电路集成难题。这种设计使系统能够像传统CCD和CMOS传感器一样,实现多个像素信息的一次性采集,大幅提升成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半导体工艺的进步更推动探测器向高灵敏度、低噪声方向发展,为高速动态场景成像奠定了硬件基础。

算法层面的创新同样推动着技术进步。传统算法围绕稀疏回波、强噪声及多峰信号三种场景展开深度优化。2016年,研究人员将三维数据重建转化为优化问题,通过贝叶斯模型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实现了平均每像素光子数小于1的高精度重建。在强噪声环境下,自适应光子计数重建算法通过直方图增强和时间维度聚合,有效分离了噪声与回波区域。而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优化算法,则通过处理多峰信号特性,提升了复杂场景下的重建质量。

深度学习算法的引入为单光子成像带来新的突破。2018年,基于3D卷积和反卷积的重建网络,通过处理单光子直方图实现了高信噪比深度成像。后续研究通过引入单目特征、非局部神经网络和物理信息约束,显著提升了复杂场景下的重建精度和实时性。特别是多阶段协同恢复网络,在不同信号背景比条件下均表现出强鲁棒性,为实时动态成像提供了算法支撑。这些创新使系统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如每像素1光子、信噪比0.01)实现高质量重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