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旨在通过系统性标准化布局推动云计算产业技术升级,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该文件从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为我国云计算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行动纲领。
根据《指南》规划,到2027年将完成30项以上云计算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重点完善覆盖基础设施、平台服务、应用开发的全产业标准体系。同时,将推动超过1000家企业开展标准实施与推广,通过标准化手段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国际标准建设方面,文件明确提出要增强我国在云计算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为产业全球化布局创造有利条件。
在技术创新领域,《指南》着重强调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通过推动异构计算架构的深度融合,提升智能计算云平台的服务效能,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供更高效的算力支撑。这种技术突破将有效满足制造业、医疗、交通等重点行业对智能化算力的差异化需求,推动形成"算力即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
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文件提出构建"芯片-软件-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云平台与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的适配研发,促进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联合创新,通过技术标准互通打破产业链各环节的协作壁垒。这种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助力我国云计算产业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在实体经济赋能层面,《指南》要求建立覆盖云计算全场景的应用标准框架。通过制定数据安全、服务接口、业务流程等关键标准,规范行业技术应用,消除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障碍。特别指出要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即服务(AIaaS)、智能体即服务(AgentaaS)等新兴业态,推动传统产业通过云计算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突破8288亿元,同比增幅达34.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科研机构、企业、用户等各方资源,共同推进标准体系落地实施,同时加快国际标准转化进程,推动中国云计算标准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