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百年科学接力:12位诺奖得主铺就AI之路,从神经元到ChatGPT的智慧传承

   时间:2025-10-10 03:44:0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ChatGPT以惊人的语言能力席卷全球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基因图谱”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的科学争论。19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现场,西班牙科学家卡哈尔与意大利学者高尔基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辩论——前者主张神经系统由独立神经元构成,后者则坚持“神经网”理论。这场学术交锋持续数十年,直到电子显微镜技术成熟,卡哈尔的神经元学说被证实,为现代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架构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科学突破往往始于看似荒诞的灵感。1921年,德国生理学家勒维在实验室午睡时突发奇想,设计出著名的“双蛙心实验”。他通过将一只青蛙心脏的神经液转移到另一只心脏,首次证明神经信号传递依赖化学物质。这个在梦中诞生的实验,让勒维成为当年诺贝尔奖得主,更为后来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提供了生物化学层面的理论支撑。

1943年,数学与生物学的跨界碰撞产生了惊人火花。神经科学家麦卡洛克与逻辑学家皮茨将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抽象为数学模型,发现其开关特性与二进制逻辑完全吻合。这项发表于《数理生物学通报》的研究,首次在生物神经系统与计算机逻辑之间架起桥梁,为后续的AI发展奠定了数学基础。当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个“0或1”的简单模型,会成为半个世纪后深度学习算法的核心。

人工智能的真正飞跃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辛顿提出反向传播算法,这项突破让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误差修正自动优化参数。当2012年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时,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辛顿——这位被称作“深度学习之父”的学者,在2024年因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开创性贡献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至此,这场跨越119年的科学接力已传递过12位诺贝尔奖得主之手。

从神经元结构的解剖学争论,到化学信号传递的发现;从数学模型的抽象构建,到算法的自我进化机制,每个关键节点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闪光。当中国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与神经形态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时,这场全球科学马拉松正迎来新的参与者。历史的经验表明,重大科技突破从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站在无数前人肩膀上的持续攀登。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