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科研人员领衔的国际团队,近日在恒星形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通过高精度观测设备,首次发现一个正处于形成阶段的七星系统,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据研究团队介绍,银河系内超过半数的恒星以多星系统形式存在,这些系统中的恒星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可能引发伽马射线暴、引力波等极端天文现象。长期以来,学界对多星系统的形成机制存在两种主要假说:致密云核碎裂和吸积盘碎裂。前者类似于单卵分裂形成多胞胎,后者则更接近多枚卵子同时受精的过程。
此前,科研人员已通过观测证实致密云核碎裂能够形成双星至五星系统。但对于吸积盘碎裂能否产生更高阶的多星系统,始终缺乏直接观测证据。此次发现的七星系统位于距地球约4240光年的NGC6334IN恒星形成区,由7颗原恒星组成,其动力学特征与数值模拟结果高度吻合,证实该系统源于吸积盘碎裂过程。
该研究由中、德、美、日、韩、加拿大等国16家科研机构联合完成,观测数据来自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通过对核心区原恒星的运动轨迹分析,团队确认了七星系统的空间分布与形成路径。
《自然-天文学》审稿专家指出,这项发现为吸积盘碎裂形成高阶多星系统的理论提供了关键观测支持,对理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团队表示,后续将结合更多天文观测装置与数值模拟技术,系统探索双星及多星系统的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