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在人文社科领域持续发力,近期科研成果呈现井喷态势。该校同时斩获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中省级年度项目10项、"青博"专项1项,项目数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稳居第一梯队,标志着学校在基础理论研究与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教育部立项项目中,王建娜教授主持的《黄河非遗文化基因的叙事重构与国际传播话语创新研究》获得规划基金资助。该项目通过构建非遗文化的叙事体系与传播范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袁晓辉教授的《"红色文艺+数智媒体"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入选思政专项,该项目将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模式。
省级项目竞争更为激烈,在全省328项年度项目和108项"青博"项目的激烈角逐中,该校英文学院、国际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协同发力,最终斩获11项立项。项目领域涵盖语言服务、数字经济、文化传播等多个方向,充分彰显学校"文理交融、多科并进"的学科特色。
科研突破的背后是系统化的组织保障。学校建立"三级联动"申报机制:科研处提前半年启动项目培育,组织12场校内外专家论证会;二级学院组建申报攻坚小组,实施"一对一"材料打磨;申报阶段邀请领域权威专家开展6轮专题辅导,重点解决研究框架、论证逻辑等关键问题。通过全流程质量管控,项目申报书平均修改次数达18次,确保每个细节都经得起专家评审。
当前,学校正以"有组织科研"为导向,构建青年学者培养体系与跨学科攻关平台。通过设立科研创新团队、建立重大项目培育基金、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等举措,持续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近期获批的13个项目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69%,"传帮带"机制成效显著,为学校科研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