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四家Agent公司创始人激辩:通用VS垂直,AI创业路在何方?

   时间:2025-10-12 12:24:5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期举办的AI创造者嘉年华上,一场围绕AI Agent创业的深度讨论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的关注。语核科技创始人翟星吉、Flowith联合创始人拐子、Macaron创始人陈锴杰、RockFlow创始人赖蕴琦以及硅星人合伙人王兆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

讨论伊始,王兆洋便抛出了通用与垂直这一AI Agent创业中绕不开的话题。他指出,这个话题如同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而其背后实则关联着对AI Agent本质的思考——到底什么是AI Agent?

陈锴杰率先回应,他表示在讨论之前甚至都没想过产品是垂直还是通用。今年初,团队发现AI在生产力方向已解决不少问题,但用户生活需求仍有大量空白。一方面,AI缺乏对用户的记忆,给出的内容可能正确却无用;另一方面,缺少辅助小工具。基于此,Macaron应运而生,旨在通过Personal Agent为用户打造类似mini app的工具,解决生活问题。

拐子则从Flowith的发展历程说起。去年8月发布首个Agent时,他们将其定义为AI for DeepWork,希望既能用于深度调研工作,也能在内容创作领域发挥作用,如为新闻工作者输出高质量研报,为自媒体工作者制作短视频和图文,甚至涉及代码方向的原型图设计等。在他看来,Flowith偏向创作领域,虽可做的事情较多,但与真正的通用Agent仍有距离,因为通用Agent在用户认知中应具备无所不能的能力,而目前他们更愿聚焦创作场景。

翟星吉透露,语核科技从去年探索AI方向时,就明确要走垂直路线。基于AI在企业中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定位,他们认为每个员工都应有垂直对应的Agent。从商业逻辑角度,创业公司需聚焦,通过在特定岗位积累知识和数据,基于数据开展工程化或模型化工作,以实现可交付的结果。

随着讨论深入,话题逐渐转向在强大模型面前,AI Agent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方向。王兆洋提及,此前与Manus交流时,对方也探讨了通用与垂直的话题。Manus认为一开始选择单一场景,可能导致用户仅在特定需求时打开产品,为留住用户而考虑走向通用。但这并非事先规划,而是在市场竞争和概念讨论中逐渐形成的分类。

陈锴杰回应称,大家在讨论通用与垂直时,似乎都在逃避竞争。将产品定义为垂直,是为了表明各自领域的独立性,避免正面冲突,以实现共同融资和发展。他指出,在海外做通用Agent,直接面临与ChatGPT的竞争,而ChatGPT用户量增长迅速,许多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因此,应关注如何在特定场景中提供比ChatGPT更好的解决方案。

拐子结合Flowith的新Agent分享了看法。他们内部将新Agent戏称为“太监”,实则是聆听者Agent。他认为,虽然模型未来可能具备Agent能力,但从市场角度,AI Agent市场巨大,用户更关心产品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产品属于通用还是垂直类别。目前,AI Agent通过将输出结果转化为可交付的形式,如PPT、视频等,为用户带来了更进一步的体验,这是其存在的价值。即使模型未来向类似方向发展,仍可能采用Agent的实现方式,因此通用Agent并非伪命题。

当被问到是否认为在模型面前通用Agent是伪命题时,拐子表示不确定,但强调用户更关注产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非产品定义。他认为,作为CMO同时具备产品经理角色,有助于更贴近用户,了解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这也是与大厂竞争的优势。

陈锴杰进一步阐述了对通用、Agent和模型关系的看法。他指出,去年讨论通用Agent时,是基于预训练的视角,但随着RIO1的出现,模型智能提升主要依靠强化学习和后训练。不同大模型因强化学习方向不同,已出现场景分化,如Anthropic在代码领域表现优异,OpenAI在通用问题回答和内心疗愈方面更胜一筹。因此,讨论模型是否通用意义不大,创业公司应聚焦自身领域,找到适合的课题。

讨论中,王兆洋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只服务一个场景的Agent是不是预制菜?”赖蕴琦以RockFlow为例进行解答。RockFlow专注于投资交易领域,虽然场景垂直,但不同场景下的Agent可相互协作。例如,用户的健康数据可辅助交易Agent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她认为,只要能解决用户问题,就是有价值的产品,不必纠结于通用或垂直的区别。

翟星吉则坚定地认为只服务一个场景的Agent是预制菜,但这是积极意义上的。他解释道,垂直场景下的Agent因拥有该场景更多更好的数据,能通过工程化或模型微调等手段,将数据和知识转化为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这类似于预制菜,通过提前准备和优化,实现高效交付。

在探讨AI Agent的核心定义时,王兆洋分享了此前听到的两个精彩观点,一是“Models using tools in a loop”,二是将Cursor为开发者带来的体验推广到所有行业。随后,他邀请四位嘉宾用一句话阐述对AI Agent的理解。

陈锴杰认为,能帮用户做事的就是Agent,实现方式可随技术发展而变化,关键在于满足用户需求。拐子表示,AI Agent是一个可以感知环境的智能实体,能收集和储存Context,未来Multi-Agent将是发展趋势。翟星吉从组织变革视角出发,认为真正能交付以前由人完成的工作,并做好做透的,就是Agent,未来可能是Multi-Agent系统。赖蕴琦则强调,解决问题的节点都可称之为Agent。

王兆洋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否想象RockFlow长成Macaron的样子?赖蕴琦和陈锴杰均表示两者有相似之处。RockFlow倡导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Macaron从生活角度出发的理念相通。未来,Macaron也可能接入类似交易的场景,存在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他们也指出,不同领域的Agent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如RockFlow针对年轻投资者,通过AI技术实现个性化投资体验,这与新一代用户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化生活的需求相契合。

针对产品不成熟情况下是否可做增长的问题,赖蕴琦以RockFlow为例说明。她表示,AI无法完成从0到1的工作,产品初期需用户表达需求,产品再基于需求提供相应信息和操作建议。在金融监管要求下,产品通过多次确认保障用户操作安全,重点在于在用户逻辑基础上提供投资行动建议,而非直接做选择。

当被问到Flowith与语核是否可互相替代时,翟星吉和拐子均认为两者关系不大。翟星吉表示,语核的垂直Agent与Flowith的创作场景和交互模式差异明显,不存在替代可能性。拐子强调,Flowith起源于对多线程人机交互方式的探索,虽与其他产品在技术上有相似之处,但出发点和产品理念不同,未来将继续围绕画布进行创新,提供更自由的交互体验。

在技术层面,王兆洋提及Lilian Weng文章中列出的Agent结构,包括Memory、Action、Tools和Planing四个部分,并询问当前技术突破的重点。陈锴杰指出,当前技术核心在于Context engineering和Reinforcement learning。Context engineering以Manus为代表,迭代速度快,但存在系统优化不平衡的问题;Reinforcement learning以DeepSeek、Kimi等为代表,通过唯一指标实现模型优化,但指标确定和技术难度较大。他认为,在AI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关注场景应用和价值创造更为重要。

拐子分享了Flowith在Context Engineering方面的实践。他们通过无限上下文等工程优化,提升产品性能。以写论文为例,他们借鉴人类思维模式,打破传统AI工作顺序,同时注重任务完成后的优化工作,但在优化过程中需考虑成本和场景适配问题。他还提到MCP工具生态的发展,以及Agent公司在工具选择和开发方面的挑战。

翟星吉将语核科技的技术努力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内容解析能力,包括对复杂文档、音视频等的理解,这是保证结果准确率的基础;第二层是上下文管理,针对不同岗位信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使用;第三层是内置workflow的tools,将人类在特定场景下的先验知识封装成工具,供上层Agent调用,以提高效率和泛化性。

最后,赖蕴琦总结道,技术提升需根据业务场景确定关键问题,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方案。她坚信AGI终将到来,当前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