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商场餐饮冰火交织:撤退潮下,品牌与商场如何破局寻新生?

   时间:2025-10-13 21:45:1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十一假期期间,全国各大商圈迎来消费热潮,餐饮行业成为拉动客流与销售额的重要力量。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8.8%,营业额增长6%。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商圈表现尤为突出,其中北京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5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9%;上海南京东路、南京西路等商圈销售额增幅超20%;杭州湖滨商圈消费金额达3.68亿元,同比增长25%。

尽管整体数据向好,但商场餐饮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愈发明显。走访发现,同一商场内不同餐饮品牌客流差异显著。例如北京朝阳大悦城,费大厨、烤匠等品牌全天排队不断,而部分相邻品牌则门庭冷落。这种分化并非个例,而是行业普遍趋势的缩影。

近年来,商场餐饮经历深刻调整,部分品牌选择撤离。法国烘焙品牌Gontran Cherrier今年7月关闭北京最后一家门店;营业超20年的大食代颐堤港店5月停业;局气、奈斯椰等品牌也因租约到期或经营压力退出。二手设备回收商透露,2024年商场餐饮回收量同比激增300%,个别商场单日出现七八家店铺同时撤店的情况。

与撤店潮形成对比的是,区域连锁品牌与地域菜系餐厅加速布局商场。北京朝阳大悦城今年新引入江西菜欧记大排档、云南野生菌火锅芸山季等品牌;茶饮领域,鹿角巷、阿嫲手作等区域品牌将北京首店选址商场。这种现象反映出商场餐饮的“结构性更替”——传统大牌退场,新兴势力填补空白。

成本压力是品牌撤离的主因之一。房租、人工、食材三座大山持续挤压利润空间,部分老牌餐饮因此退出。例如上海松江万达的谷田稻香,因楼上月租金达10万元,去年将门店迁至负一层,通过缩小面积降低成本。商场定位差异也影响招商策略,多数商场将B1、B2层留给茶饮、小吃等轻餐饮,正餐品牌则集中在高楼层,但也有例外如北京合生汇,其B1层聚集西贝、海底捞等大店,形成独特生态。

客流分散化趋势促使餐饮品牌多元化选址。社区店、校园店、交通枢纽店成为新宠。上海烧烤品牌东方一串60%门店位于社区,通过延长营业时间覆盖夜宵场景;肯德基、老乡鸡等品牌入驻高校,瞄准3891万在校生的未来消费潜力;温州商学院引进麦肯、海底捞,打造校园美食综合体。这些尝试表明,餐饮品牌正突破商场单一场景,构建更立体的消费网络。

消费者偏好变化对商场餐饮形成冲击。预制菜争议延伸至商场,明火禁令导致部分菜品口感下降,引发“锅气缺失”的质疑。狗哥指出,消费者普遍认为现炒菜品更优质,而商场餐饮因使用电磁炉导致川菜、湘菜等爆炒类菜品口感软烂。这种认知落差促使客流转向街边小店,江西小炒等现炒品类因此走红。

面对挑战,商场与餐饮品牌展开积极自救。节假日延长营业时间成为常规操作,北京国庆期间商场营业至晚11点,配合人偶巡游、乐队表演等活动,拉动消费增长;上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试点夜间经济,餐饮商户营业至凌晨2点,8楼天台夜市吸引年轻群体。客群分层策略也见成效,百联集团针对上海25%的老龄化率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通过市集、演出等吸引年轻人,青岛凯德MALL国庆期间客流量提升25万人次。

首店经济成为商场升级的重要抓手。广州天河城B1层改造后引入DQ、好利来等30余家品牌,其中华南首店占比显著,假期吸引大量消费者打卡。这种迭代迫使餐饮品牌创新求变,费大厨通过上菜招呼语在抖音引发模仿潮,烤匠以“进京发布会”预热首店,寿司郎结合二次元文化推出联名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

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餐饮品牌需回归本质。品质稳定、情绪价值与服务细节成为制胜关键。例如烤匠通过粉丝试吃强化品牌认同,寿司郎以性价比产品与互动游戏吸引年轻消费者。这些案例表明,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真诚对待顾客始终是商业成功的核心逻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