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走进陕西航天育种基地:看“太空种子”如何孕育农业新希望

   时间:2025-10-14 19:01:1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来自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11个国家的12位国际媒体记者,随2025“走读中国 遇见陕西”国际媒体交流项目走进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面选育基地,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农业科技的最新突破。

在研究中心科普研学部部长杨勇的带领下,媒体团参观了占地150亩的核心试验区及新增的百余亩设施农业用地。试验田中种植着通过太空诱变技术培育的瓜果蔬菜、牧草与小麦等作物,其中抗寒耐盐碱的星际神农牧草、抗倒伏高产的太空小麦以及具有降血糖潜力的辣椒品种引发关注。白俄罗斯“明斯克新闻”通讯社编辑阿纳斯塔西娅·布内吉纳在品尝富含蛋白质、可调节“三高”的“蛋白草”后评价:“口感像我们国家的野菠菜,味道很好。”

据介绍,该中心已累计将600余份植物材料送入太空,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环境诱导基因突变,成功选育出“米谷1号”小米、“太空牧草”等适应高原环境的高产抗逆品种。以米脂县合作项目为例,“米谷1号”经八代迭代,抗病率与耐旱性较传统品种分别提升30%和25%,亩产增加150斤以上。新一代“米谷2号”“米谷3号”预计2026年完成试验并推广。

在国际合作领域,中心与西安中加卫星通讯产业园、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华人企业家协会共建“育繁推一体化”平台,推动种质资源跨境引入与技术转化。计划与巴基斯坦共建航天育种地面选育基地,并设立院士工作站开展联合研发与国际办学。

航天五院高级工程师张传军指出,航天育种通过返回式航天器使种子经历微重力、宇宙射线辐射等特殊环境,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他举例称,经太空搭载的水稻种子分蘖力增强、穗型增大,单季亩产最高达750公斤,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显著提升。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中国通过航天与核诱变技术培育的800多个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关键性状上全面优于原始作物。

杨勇强调,航天育种并非简单搭载种子,而是需科研人员多年筛选培育。例如,针对区域性病害抗性不足的问题,需在育种早期进行定向筛选,并配套绿色防治技术。为提升推广效果,未来计划在各地建设示范园,通过数据展示增产潜力,开发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链价值,同时探索“农业+文旅+网红”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张传军认为,航天育种的价值不仅在于“量”的突破,更在于“质”的提升。例如,富含花青素的玉米可提取RS3抗性淀粉,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控制血糖等功效,市场价值较普通作物增长数倍。此类作物通过延伸化妆品、生物制药等产业链,为农业提质与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

中国航天工程为育种研发提供了独特优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表示,借助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器等设施,中国每年最多可开展两次种子上行搭载,持续推动作物改良。自1987年首次搭载小麦、水稻等种子完成“太空之旅”以来,已培育出“铁丰18”大豆、“鲁棉1号”棉花等国家发明奖品种。

张传军透露,未来航天育种将向深空拓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种子上天再带回”模式,未来计划在月球、火星等深空轨道进行搭载试验,甚至实现“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太空培养,探索基因变异的更多可能性。同时,航天育种将与智慧农业结合,通过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模拟太空环境,提升育种可控性与效率。育种对象将从粮食作物向微生物、经济林木等领域延伸,产业链全球化布局也将加速,惠及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