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卫星能源系统的创新突破始终是关键环节。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空间自动化技术研究室传来喜讯——该团队历时两年攻关,成功完成新一代太阳翼及其驱动机构的研制工作,目前已为我国多型卫星批量供应百余套先进产品。
作为卫星的"能量之源",太阳翼的设计堪称航天工程中的精妙之作。这种形似翅膀的装置并非用于飞行,其表面密集排列着高效太阳能电池,能够将太阳光转化为卫星运行所需的电能。科研人员介绍,该结构采用轻量化复合材料与智能展开技术,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大幅减轻了卫星载荷。
研发团队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特别是驱动机构的创新设计。这套精密系统能在太空环境中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确保太阳翼始终以最佳角度对准太阳。据技术资料显示,通过优化传动结构与控制算法,新机构在轨调整响应速度较前代产品提升30%,能源收集效率提高15%。
在卫星发射阶段,太阳翼采用折叠收拢状态以适应运载火箭空间;当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驱动机构会按预设程序精准展开。整个过程如同太空中的"变形记",从紧凑的收纳状态逐渐舒展成数米宽的能量矩阵。这种设计既解决了发射阶段的体积限制,又保障了在轨运行时的能源供给。
目前,该系列产品已通过多项极端环境测试,包括真空热循环、粒子辐射、机械振动等考验。在近期完成的在轨验证中,装备新式太阳翼的卫星表现出优异性能,连续数月保持稳定能源输出,为各类科学载荷提供了可靠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