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示范验证机场迎来历史性时刻——全国首个示范验证机场成功完成首次验证试飞。此次飞行任务不仅打通了成都市首条东西向穿越龙泉山脉的低空通道,更通过实际运行验证了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的技术可行性,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执行本次验证飞行的橙红色阿古斯塔AW109型直升机于上午9点30分从中国—欧洲中心楼顶准时起飞。在民航二所北斗公司研发的"低空飞行运行保障系统"界面上,代表该航班的红色虚线轨迹清晰可见。直升机穿越细雨笼罩的龙泉山脉,仅用12分钟便抵达40公里外的示范验证机场,现场爆发的欢呼声见证了这一里程碑时刻。10点整,直升机按计划安全返航,全程飞行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指挥系统。
为确保飞行安全,民航二所在起降点构建了立体化保障网络:航站楼二楼部署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统与数字化远程塔台实时监控飞行状态;直升机搭载的便携式北斗多模机载终端每秒上传位置信息;两套通航ADS-B地面站形成覆盖半径50公里的监测网。这套由民航二所工程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装备体系,成功经受了城市复杂环境与山区航线的双重考验。
此次试飞航线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作为成都市首条东西向低空通道,其40公里直线距离跨越龙泉山脉,为后续开通城市间低空快线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民航二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航线在制定飞行方案时,与军民航管制部门进行了12轮协调,最终确定的飞行高度层既避开民航客机航路,又确保直升机在云底高300米以上的安全飞行条件。
验证飞行过程中,系统实时采集的200余组飞行参数显示:在细雨天气下,起降点能见度始终保持在5公里以上,完全符合直升机起降标准。这些数据不仅验证了气象自观测设备的精度,更为制定低空气象服务标准提供了实践依据。试飞结束后,民航二所北斗公司立即启动数据分析,重点评估通信链路稳定性与定位精度,相关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正在制定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规范》。
作为中国民航局战略级创新平台,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依托民航二所技术优势,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示范区内不仅建有亚太领先的民航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更聚集了沃飞长空等20余家低空经济领域龙头企业。此次验证飞行的成功,标志着示范区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正式转入运行验证阶段,为后续开通常态化低空航线奠定技术基础。
成都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验证飞行为起点,加快构建"空中走廊"网络体系。通过整合民航二所的科研实力与沃飞长空的产业资源,计划三年内形成覆盖成渝经济圈的低空交通网,同时推动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12类应用场景落地,预计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