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成都平原的秋粮收储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在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基地,数十座高达三十米的浅圆仓巍然矗立,这些直径超二十米的圆柱形粮仓单仓容量近万吨,构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粮食储备枢纽。
走进智能化仓储区,一台机械臂正精准操作着两米长的扦样器。这套自主研发的智能扦检系统每十五秒就能完成一次随机取样,通过多光谱分析技术对稻谷水分、杂质等指标进行快速检测。"过去人工抽检需要两小时,现在十分钟就能完成整车检验。"技术人员指着操作屏上的三维建模图介绍,系统能精准定位粮食堆垛中的质量异常点。
在粮仓顶部,十二组高清摄像头组成了全天候监测网络。AI虫情分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能准确区分三十余种储粮害虫,识别精度达到95%。"当监测到米象或谷蠹时,系统会自动标记虫害等级并生成处置方案。"保管员王亚龙展示着手机端的预警信息,系统每日执行上百次扫描,将虫情发现时间从传统方式的72小时缩短至2小时内。
针对粮堆内部监测难题,仓储区布设了立体测温网络。27条垂直测温电缆贯穿粮层,432个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数据。"每个测温点覆盖半径三米的区域,温度异常会立即触发报警。"王亚龙调出三维温场图,不同颜色标注出粮堆各部位的温度变化,系统还能预测未来72小时的温度趋势。
当检测到虫害时,粮仓会启动智能气调系统。通过向仓内注入98%浓度的氮气,在48小时内将氧气浓度降至2%以下。"这种物理防治方式既避免了化学药剂残留,又能使粮食进入休眠状态。"技术人员打开仓门,没有刺鼻气味,只有干燥的谷物清香。监测数据显示,采用气调储粮后,粮食脂肪酸值年均下降30%,保鲜期延长一倍以上。
在中央控制室,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各类监测数据。从入库检验到在库管理,二十余个智能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每个粮仓都有电子身份证,存储着从产地到入库的完整信息链。"工作人员演示着区块链溯源系统,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某批稻谷的收割时间、运输路线和质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