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圈对AI眼镜的热情持续升温,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新品,试图抢占新一代个人终端的市场先机。然而,尽管新品层出不穷,真正能让消费者心动、愿意日常佩戴的产品却屈指可数。当前市面上的AI眼镜大多仍停留在“大黑框”阶段,厚重的设计、夸张的镜腿和过于强烈的科技感,使其更像是一件实验品,而非日常使用的时尚配饰。
以meta最新推出的Ray-Ban meta Display为例,这款产品为了集成显示功能,镜框厚度和重量反而有所增加,功能升级的同时,形态却出现了倒退。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要实现拍照、显示、续航等功能,就必须加入摄像头、光波导镜片和大容量电池,而这些元件的堆叠,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更臃肿的外形。AI眼镜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技术越先进,离“眼镜”的本质反而越远。
不过,行业里仍有厂商坚持“智能眼镜首先是一副眼镜”的理念。10月16日,影目INMO在成都发布了新一代AI眼镜INMO GO3,这款产品堪称对传统设计的“逆袭”。其镜腿宽度仅8毫米,搭配多款首发框型,外观几乎与普通时尚眼镜无异。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纤薄的机身中,INMO GO3仍集成了摄像头和显示功能,实现了美学与功能的完美平衡。
INMO GO3的设计突破并非偶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从重构镜腿内部结构入手,将主板、电池等核心元件高度集成在镜腿尾部,既保证了功能完整性,又优化了散热性能。这种“空间压榨”式的设计,让眼镜从侧面到正面都更接近传统眼镜的形态。INMO还推出了多款框型选择,并计划通过社群投票机制,让用户决定后续量产的镜框设计,真正实现了“用户审美决定产品形态”。
在显示技术方面,INMO GO3同样带来了创新。其搭载的IMAR光学引擎通过调整波导片角度和镜框前倾角,使光线更集中,显示内容仅对佩戴者可见。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明亮环境下屏幕漏光的问题,还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社交安全感”——旁人看到的是你的眼神,而非你在盯着屏幕。
除了外观,INMO GO3在佩戴体验上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将重量均匀分布在鼻梁和耳后区域,并采用可外扩15°的镜腿和柔软空气鼻托,即使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不适。这些细节的优化,解决了智能眼镜“戴不住”的核心痛点——毕竟,再强大的功能,如果佩戴体验差,也难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在硬件配置上,INMO GO3同样表现出色。其采用的双芯架构设计,在提升算力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功耗;单光机双目显示技术将显示功耗降低了约45%,配合高亮度Micro LED屏幕,即使在户外强光下也能清晰显示。电池系统方面,磁吸可拆卸设计让用户五秒内即可完成电池更换,标配两块电池和充电仓,几乎实现了“无限续航”。
软件与交互层面,INMO GO3同样亮点频出。除了支持消息提醒、第一视角拍摄和全天候AI助手外,其翻译功能尤为突出。双向对话实时翻译支持超过260种在线语种和9种离线语种,搭配专属领夹音箱INMO Speaker,还能实现AI拟音,复制用户声音。无论是旅行、商务还是跨语言交流,这种自然的沟通方式都展现了AI技术的真正价值。
INMO GO3的AI提词功能也大幅升级,可根据语速自动滚动文本,或通过戒指上的GO键和镜腿触控板控制翻页。AI会议助理内置4麦克风阵列和降噪算法,可分离说话人并生成会议纪要,还与智谱合作推出“对话精灵”,在会议、面试等场景中主动提供提示。这些功能的落地,让AI眼镜真正从“概念产品”转变为“日常工具”。
目前,INMO GO3已开启预售,首发价2999元起,首批限量3000台,将于11月10日按订单顺序发货。12月起,影目还将与LOHO、依视路陆逊梯卡、亚洲眼镜三大品牌合作,在全国2000多家线下门店提供体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线下体验需求。
从产品到生态,INMO的野心不止于此。在稍早前的开发者日上,INMO揭晓了“影目世界”计划,旨在构建一个依托成都、面向全球的AI+AR生态。与蚂蚁集团合作攻克低功耗RTOS系统,打造轻量支付方案;作为首个接入应用宝的智能眼镜品牌,向开发者开放SDK,共同打造AI+AR内容生态平台,并投入2000万基金孵化原生应用;AR社交方面,INMO GO3已推出AR名片功能,未来还将探索更多可能。
INMO的每一步,都在朝着“让眼镜成为人的延伸”这一目标迈进。其构建的AI+AR生态,不仅是为了造一副更好的智能眼镜,更是为了打造一个现实与数字世界融合的超级入口。当每一副INMO眼镜都能无缝连接物理与数字空间时,或许,我们离真正的“未来眼镜”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