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还在为小米SU7的交付与质量争议焦头烂额时,刘强东已悄然在汽车赛道铺开一张覆盖销售、服务与能源的生态大网。两位互联网巨头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分野,正折射出行业从“硬件竞争”向“生态竞争”的深刻转型。
小米汽车正陷入“3C思维”的困境。首批车主集中反馈的三大问题——防晒玻璃虚标、智能驾驶功能缩水、高温续航暴跌,暴露出其将手机行业“高配低价+粉丝营销”模式简单移植的致命缺陷。更严峻的是,两起燃爆事故中暴露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断电无法解锁”设计缺陷,将雷军“智能汽车是四个轮子加手机”的言论推上风口浪尖。当手机故障可通过重启解决时,汽车安全问题的容错率近乎为零,这种认知错位导致小米陷入“过度营销-信任崩塌”的恶性循环。
小米的被动召回事件更具警示意义。2025年9月,因L2辅助驾驶系统对极端场景处置能力不足,11.6万辆SU7被紧急召回。这暴露出其将“快速迭代”思维强加于汽车行业的风险——当莲花集团CEO冯擎峰批评“把市场当实验场”时,小米恰恰触碰了汽车安全不可妥协的红线。这种将用户视为“beta测试员”的做法,在传统车企中几乎不可想象,却成为跨界造车者的常见陷阱。
与小米的重资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京东选择了一条“不造车而造生态”的轻资产路径。其“国民好车”项目本质是资源整合游戏:广汽提供车身制造,宁德时代输出电池与换电技术,京东则掌控用户洞察与销售服务两端。这种模式避开百亿级资金门槛与漫长技术积累周期,直接切入产业链最盈利的“用户触点”环节。数据显示,京东App上线的定制页面上线首月即吸引17万用户参与,10-12万元的定价区间精准卡位年轻人首购需求,配合“车电分离”模式将购车门槛降至每月800元电池租赁费。
京东生态的真正杀招在于后市场服务。其养车体系已布局近3000家自营门店与4万家合作网点,覆盖97%城市,提供从AI故障诊断到原厂配件直供的全场景服务。与宁德时代共建的“巧克力换电”网络支持1-3块电池灵活选配,实现400-600公里续航调节,跨品牌通换功能打破车企壁垒。截至2025年10月,600座换电站已覆盖核心城市,年底将冲刺1000座,形成“3公里换电圈”。这种“电池即服务”模式,配合保养7折、蓄电池28分钟送达等标准化服务,正在重构汽车消费逻辑。
对传统4S店模式的颠覆更具颠覆性。京东与长安汽车的合作打通了“线上定制-工厂直造-物流配送-门店服务”全链路:用户线上选车后订单直达工厂,京东物流48小时配送零部件,提车后享受原厂认证服务。这种模式绕过地域垄断与加价套路,如同当年京东颠覆家电卖场般直击行业痛点。当固态电池技术实现“100公斤跑1000公里”“10分钟快充80%”并解决热失控问题时,汽车核心参数的标准化将使竞争焦点转向服务效率与成本,而这正是京东的强项。
行业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变。当小米还在为“造一辆好车”苦苦挣扎时,京东已通过生态整合证明:在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日益凸显的今天,掌握销售终端与服务网络的企业,将比单纯制造硬件者拥有更大话语权。17万份用户定制单背后的选择,或许预示着新能源赛道下半场的竞争规则——不是比谁的车更炫,而是比谁更懂用户需要怎样的用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