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航天工程师到人形机器人传感器领航者,熊琳的六维力传感器“破圈”之路

   时间:2025-10-18 00:39:5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机器人传感器领域,坤维科技正以独特的航天技术背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为国产六维力传感器领域的领军者。这家由航天工程师创立的企业,不仅推动了六维力传感器国家标准的制定,还在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前夜,凭借高精度、高产能和丰富的场景经验,占据了“机器力觉”核心赛道的有利位置。

坤维科技的创业故事始于一次偶然的灵感碰撞。2018年,时任航天11院工程师的熊琳在北京亦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看到德国宇航中心展出的轮式双臂人形机器人搭载的六维力传感器。这一发现让他意识到,航天领域用于空气动力学测试的六维力传感器技术,或许可以“移植”到机器人领域。带着这一想法,熊琳和团队迅速制作了适配机器人的六维力传感器样机,并发现其“串扰”指标远超国际巨头——航天标准要求的串扰不超过千分之三,而他们的样机实际能做到千分之一左右。这一发现,为坤维科技的创业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尽管创业初期面临诸多挑战,但熊琳和团队并未退缩。2018年10月,四人团队陆续从航天11院离职,2019年4月在常州正式落地项目。尽管第一笔投资因意外失利,但他们仍坚持自投200万元建厂,锚定“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这一核心赛道。从航天领域的“非标定制”到民用市场的“稳定供给”,坤维科技经历了从“定制思维”到“量产思维”的艰难转型。他们重构生产流程,简化航天级精密结构,用更适配民用的工艺降低成本,最终将六维力传感器的价格从4-5万元降至行业可接受范围。

在技术转化的过程中,航天背景为坤维科技带来了独特优势。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在航天领域已发展50年,从材料、结构解耦到测试设备、算法,均非常成熟。航天对串扰的严苛要求,让坤维科技在做民用产品时天然具备“高精度”基因;航天测试的严谨性,则让他们对传感器的“可靠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技术沉淀,成为坤维科技破解民用难题的关键。

随着六维力传感器赛道的升温,市场混乱问题逐渐显现。不少企业将“六维力传感器”当成“六个一维力传感器”来评价,只看线性度、灵敏度等一维指标,却忽略了串扰、响应频率、精度重复性等核心指标。为解决这一问题,坤维科技联合遨博等企业,历时3年推动六维力传感器国家标准的制定。新国标明确,六维力传感器的标定和检测必须基于“六维联合加载”方式,即同时按任意比例施加三个力和三个力矩,且力和力矩的坐标系完全重合。这一理念源自航天技术,旨在科学、严谨地完成传感器的标定和检测,避免用一维检测方式“美化”指标。

国标的实施,对国内六维力传感器厂商和下游机器人企业意义重大。所有厂商需按统一标准标注指标、检测产品,客户能清楚知道每个品牌传感器的真实性能,如串扰、准度等。不同级别的传感器对应不同性能和价格,下游客户可根据应用场景选择最适合的产品,避免被虚假指标误导。对于国产传感器走向国际,国标也提供了科学依据,增强了产品的说服力。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坤维科技已占据先发优势。当前人形机器人处于“数据采集和基础测试”阶段,对六维力传感器的需求集中在安全性和经济性。坤维科技通过提供“力控整体解决方案”,积累了大量场景经验。他们从传感器数据滤波到混合控制算法,再到拖动示教、精密抛光等应用,为遨博、节卡等协作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坤维科技已为智元等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批量供货,成为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头部玩家。

为应对未来人形机器人量产带来的需求增长,坤维科技在产能和技术上做了充分准备。目前,他们拥有8套全自动标定检测设备,年产能达3万台;按客户订单需求,2026年1月年产能将提升至6万台。这一产能提升主要依靠设备创新,全自动设备能自动完成加载、数据采集、分析、标定,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坤维科技在软件、算法层面也进行了布局,提供从传感器选型到算法参数调整的技术指导,甚至定制基础算法,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面对国际品牌占据高份额、中低端市场价格战的竞争环境,坤维科技通过“产品分级”策略避免内卷。他们布局了入门级、标准级、高精度级和超高精度级四级产品,适配不同场景需求。例如,人形机器人做家务可用入门级传感器,进工厂装手机部件则需高精度级传感器。这一策略让客户按场景选产品,既不浪费成本,也能保证性能。

产业股东的支持,为坤维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小米、汇川产投、三花智控等产业股东不仅提供资金,更提供“场景”资源。三花智控在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供应链资源,帮助坤维科技快速触达下游客户;汇川在工业自动化的经验,为坤维科技提供了量产管理建议。更重要的是,产业股东对技术迭代的宽容度高,愿意给坤维科技试错机会,让产品能在真实场景中快速优化。

从航天工程师到机器人传感器创业者,熊琳和坤维科技的路径,是“航天技术民用化”的典型样本。他们不仅将航天技术移植到机器人领域,更结合民用场景做了“降本、量产、场景适配”的重构。在人形机器人爆发的前夜,坤维科技正以“高精度+高产能+场景经验”的组合拳,抢占“机器力觉”的核心赛道,推动中国六维力传感器走向全球。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