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科院固态电池新突破:能量密度超500Wh/kg,电车续航或迎质的飞跃

   时间:2025-10-18 09:20:0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科院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能量密度超过500Wh/kg的新型电池,循环寿命表现优异,300次充放电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容量。这一成果意味着在相同重量下,电池续航能力可提升一倍,为电动汽车长途出行带来革命性变化。

研发过程中,团队攻克了全固态电池"固-固界面"的技术难题。通过引入富碘界面膜,使金属锂负极与电解质实现紧密贴合,无需传统加压装置即可保持稳定。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将生产成本降低了18%,电池包重量减轻13%。材料选择上,采用硫、氯化物等低成本元素替代贵金属,实现了性能与经济的双重优化。

实验数据显示,指甲盖大小的电池样品在测试柜中持续工作48小时后,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的突破性指标。这种性能提升直接转化为实际使用优势:电动汽车单次充电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从青岛到天津的跨省行驶无需中途补能。同时,5C快充技术使电池10分钟即可补充80%电量,充电体验接近传统燃油车加油。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项技术意味着用相近价格可购买到续航翻倍的电动汽车。但技术转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实验室数据与真实路况存在差异,长期耐用性需要工程优化验证;量产阶段供应链配套能力、原材料成本波动都是潜在风险。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计划2027年实现大规模量产,中科院团队则预计2026年完成小批量装车测试。

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仍是待解难题。虽然实验室数据显示-3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达80%,但实际用车场景中温度波动、路况复杂等因素可能影响表现。电池结构优化带来的空间释放虽为整车设计提供更多可能,但安全性验证、维修便利性等配套标准尚需完善。

这项突破不同于概念炒作,而是从材料科学到制造工艺的系统创新。其影响不仅限于交通工具,更可能推动能源使用方式变革。当电动汽车摆脱"城市代步"标签,成为主流出行选择时,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与出行习惯都将发生深刻改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