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发布通报,原定于11月5日执行返回任务的神舟二十号飞船因遭遇疑似太空垃圾撞击,返回计划紧急推迟。此次事件引发公众对航天员及空间站安全的广泛关注,也让长期存在的太空垃圾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央视新闻、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均对此进行了简要报道。
根据通报,任务团队将“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作为首要原则,目前正对飞船受撞击后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评估潜在风险。这一决策表明,飞船尚未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的严重故障,否则任务团队会立即启动应急返回程序。从航天器设计来看,神舟飞船配备了多重防护体系,包括类似国际通用的“惠普尔盾”技术——外层薄铝板与内层高强度纤维材料的复合结构,能够有效抵御微小碎片的撞击。
此次撞击物被描述为“微小碎片”,尺寸大概率在厘米级以下。这类碎片虽难以提前探测,但通常仅对飞船外部设备(如太阳能帆板或传感器)造成局部损伤,突破舱体防护的可能性极低。不过,若碎片为实心金属块,其质量在高速撞击下可能对飞船构成威胁。为此,神舟飞船设计了完整的故障冗余系统,关键系统如生命保障、姿态控制和推进系统均配备备份,确保单一部件受损时仍能维持基本功能。
任务团队目前正对飞船的姿态稳定性、推进剂储备和热控系统等核心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只有确认所有系统满足安全返回标准后,才会重新确定返回时间。这种“宁慢勿险”的决策体现了载人航天“生命至上”的原则。
为何全球太空监测体系未能提前预警此次撞击?原因在于微小碎片的探测难度极大。当前主流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大型碎片,而直径1厘米以下的碎片尚无法实现全球实时监测。这些碎片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飞行,如同“隐形子弹”,现有技术难以预判其具体撞击风险。神舟飞船在轨期间虽会根据大型碎片预警调整轨道,但针对微小碎片的规避并不现实。一方面,微小碎片数量庞大(地球轨道上直径1毫米以上的碎片已超1亿个);另一方面,频繁调整轨道会消耗大量推进剂,反而增加返回任务的风险。
事实上,微小碎片撞击并非首次发生。国际空间站自运行以来也曾多次遭遇类似情况,甚至出现过舷窗被划伤、外部设备受损的事件,但均未影响核心任务。这表明,微小碎片撞击是载人航天任务中“可预判、可承受”的常规风险,任务团队对此有成熟的应对预案。
关于神舟二十号的返回时间,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但将取决于三大核心评估维度:首先是设备损伤修复情况。任务团队需通过遥测数据和图像排查受撞击区域的设备状态。若仅为外部非关键部件受损,且不影响返回过程中的热防护和姿态控制,返回时间可能较快确定;若涉及关键部件,修复或制定替代方案的时间会延长。其次是返回窗口匹配度。神舟飞船的返回地东风着陆场在11月上旬的返回窗口每天仅有1-2次,若风险评估未能在窗口前完成,需等待下一个窗口。气象条件(如风速和能见度)也需符合着陆要求。最后是航天员状态确认。任务团队会持续监测航天员的身体与心理状态,确保其在经历突发状况后仍能适应返回过程。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太空垃圾问题的严峻性。据统计,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已超50万块,其中直径10厘米以上的约2.3万块。这些碎片不仅来自报废卫星和火箭残骸,还包括航天器碰撞产生的新碎片。若不加以控制,未来可能出现“凯斯勒综合征”,即碎片碰撞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完全堵塞地球轨道,彻底锁死人类探索宇宙的通道。
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国已开始采取行动。中国在2016年发射了“遨龙一号”清理卫星,通过机械臂抓取太空垃圾并引导其坠入大气层烧毁;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太空清扫者”任务,清理近地轨道的大型碎片;美国和日本则通过优化卫星设计,要求卫星在报废后主动脱离轨道,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然而,全球范围内的太空垃圾治理体系尚未形成,需要更多国家参与协作,制定统一的轨道使用规则和垃圾清理标准。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而言,此次事件也是一次宝贵的实践。通过应对突发碎片撞击,任务团队可积累更多微小碎片防护和应急决策的经验,为后续空间站建设和载人登月任务的风险管控提供参考。同时,这也将推动中国在太空碎片监测技术上的升级,例如研发更灵敏的在轨碎片探测设备,进一步缩小“探测盲区”,让航天器在太空中更安全地“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