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规划撞击小行星:防御天外来客,探索太空资源新可能

   时间:2025-10-18 11:05:1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浩瀚的宇宙中,除了八大行星绕太阳运行外,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小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穿行。这些小行星中,部分运行轨迹靠近地球,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它们虽然撞击地球的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破坏力将是灾难性的。科学界普遍认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直接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约75%的物种灭绝。

为何小行星会偏离原有轨道撞击地球?这背后与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密切相关。木星作为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其质量是其他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对小行星的轨道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家推测,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原本可能孕育出一颗新行星,但因木星引力过强,吸收了过多物质,导致行星未能形成,反而形成了密集的小行星带。

地球历史上,小行星撞击事件屡见不鲜,每一次都深刻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北美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形成了直径约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这次撞击导致全球约75%的生物灭绝,恐龙时代就此终结,哺乳动物逐渐崛起,最终演化出人类文明。

进入近现代,小行星撞击事件依然时有发生。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以约18公里每秒的速度撞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这是21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小行星在约30公里高空爆炸,威力相当于30颗广岛原子弹,冲击波击碎了约3000栋房屋的玻璃,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

更早的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河上空发生了一起近200年来地球遭遇的最大规模撞击事件。小行星爆炸的威力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冲击波摧毁了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八千万棵树,事发后数天内,亚洲与欧洲的夜空均呈现出暗红色。

面对小行星撞击的潜在威胁,人类并非束手无策。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包括用飞行器拖走小行星、利用激光烧蚀、通过万有引力缓慢牵引改变轨道等。然而,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可行的手段是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施加外力使其偏离威胁地球的轨道。

2022年9月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飞镖”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了308天后,成功撞上了一颗小行星,完成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次实验选择了一个对地球无威胁的双星系统作为目标,以防止人类操作失误将无害小行星导向地球。

中国也在积极规划小行星防御任务。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并评估撞击效果。该任务将在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发射动能撞击器,改变小行星3到5厘米的轨道,确保其在几十年到100年内不会撞击地球。

监测小行星、提前预警已成为全球各国的重要任务。人类已经建立了小行星监测系统,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设备探测追踪危险小行星,对撞击时间、落点、危害程度进行预报,并采取有效处置手段。目前,人类已成功预警小行星来袭11次,时间误差较小。2008年,人类首次准确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预计撞击时间与实际撞击时间误差仅15秒。最近的一次成功预警发生在2024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云南姚安成功预警了一颗直径约0.75至1米的小行星撞击。

吴伟仁院士指出,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潜在威胁,但随着探测、防御能力的提升,人类不仅能有效预防危险,还将为小行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辟新途径,进一步拓展太空资源的利用空间。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