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2时整,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既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也是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其学术成就与家国情怀为科学界树立了不朽丰碑。
杨振宁与北京大学的渊源可追溯至抗战时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次年赴美深造,这段在战火中坚守的求学经历,成为他科学探索的起点。1984年,北京大学授予其名誉教授称号,以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的长期贡献。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石,其研究成果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理解。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晚年积极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促成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了大批青年科学人才。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家国情怀交相辉映。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种纯粹的奉献精神,体现在他回国后不计名利地投身科教事业,更体现在他始终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北京大学在悼文中写道:"他贡献给世界的理论如此深邃,奉献给祖国的赤诚如此纯粹。"
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探索与家国责任的完美统一。从西南联大的青葱学子到诺奖殿堂的巨擘,从海外讲学的教授到归国建设的先驱,杨振宁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科学史。他的离去,让科学界失去了一位引领者,但他的精神遗产将继续照亮后来者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