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极科考站处理数据时,一组标注为“异常”的声波记录引起了研究团队的注意。这些声波来自冰层下3000米处,频率波动异常,既非鲸类叫声,也非冰层挤压产生的自然振动。当时,团队成员王研究员正对着屏幕上的波形图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老陈凑近查看后,眉头紧锁:“这波形,挪威科考队十年前也记录过,但后来再没出现过。”
这个偶然发现,让团队开始了一场跨地域的科学探索。今年三月,贵州“天眼”馈源舱的维修任务为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团队为维修机器人加装了数据采集模块,并监测周边电磁环境。首次升空测试时,机器人机械臂在阳光下精准作业,但当它靠近馈源舱时,监测仪突然发出警报——电磁信号中混入了一段微弱声波,频率竟与北极冰层下的异常信号高度吻合。
“快录下来!放大十倍!”王研究员激动地站起身,咖啡杯在桌上晃出涟漪。放大后的声波中,一段规律波动穿透机器杂音浮现。这一发现让团队震惊:北极与贵州,相隔万里的两地,为何会出现相似的异常信号?
更意外的转折发生在维修第三天傍晚。山脚下传来悠扬歌声,歌词中“日月转”“星子移”等词句,透着古老智慧。循声而去,团队发现一位穿蓝色对襟衫的老人正抱着月琴弹唱。老人自称是当地歌师,他闭眼唱完一曲后睁开眼:“你们是来修‘大眼睛’的吧?这山里的动静,我听得见。”
当王研究员播放异常声波时,老人眼睛一亮:“这声音像歌里唱的‘地脉跳动’。老辈人说,土地如血管,会随天上星星跳动。”这句话如闪电般劈开迷雾:难道两地信号都是“地脉跳动”的产物?
带着疑问,团队梳理了近十年全球类似案例。2018年,美国团队在太平洋海底监测到相似信号,归因于海底热泉;2021年,德国团队在阿尔卑斯山冰川下发现同类信号,推断为冰川融化所致。但团队通过对比发现,这些信号出现时间均与太阳活动高峰期重合。
为验证猜想,团队改进了监测设备。新设备加装多频段采集模块,并设计“干扰排除系统”,可过滤机器运转、雷电等干扰信号。调试时,小王发现设备密封性不足,山间潮气影响数据。他连续三天测试五种材料,最终用特制橡胶垫解决问题。
设备安装当晚,团队彻夜守候。凌晨两点,监测仪突然报警。屏幕上显示的信号与北极、太平洋、阿尔卑斯山的记录完全一致,且强度随太阳耀斑爆发而增强。老陈拍着王研究员的肩膀:“这可能解开了十年谜团!”
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地脉跳动”如何产生?与太阳活动有何关联?信号中是否隐藏更多秘密?目前,团队已将初步成果投至《自然》杂志,并计划在南极部署监测设备,对比南北极信号差异。
那位歌师后来又找到团队,唱了一段新词:“天眼望星星,地脉连古今。千年歌不断,秘密在人心。”科学研究或许正是如此——在探寻天地奥秘的同时,传承着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