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再传捷报,嫦娥七号任务计划于2026年前后实施,将首次登陆月球南极地区,重点开展月表环境勘察与水冰探测等关键科学任务。若此次探测成功证实月球存在水资源,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发现水的国家,为人类深空探索开辟新篇章。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第四期的重要任务,嫦娥七号探测器采用"四器一星"构型,包括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及中继星,各系统均搭载多种科学载荷。据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介绍,该探测器共搭载6台国际合作载荷,分别来自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罗斯、瑞士、泰国及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等7个国家与组织,形成多国联合探月的新格局。
具体载荷配置方面,着陆器将携带三台国际设备:意大利研制的激光角反射器阵列用于月面高精度测量;俄罗斯的月球尘埃与电场探测仪研究近地表等离子体环境;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的月基天文望远镜则开展银河系、地球及全景天空观测。轨道器搭载的载荷包括:埃及与巴林联合研制的月表物质超光谱成像仪,瑞士的月基双通道地球辐射能谱仪,以及泰国的空间天气全球监测装置,分别用于月表物质分析、地球气候系统监测及太阳风暴预警。
唐玉华透露,所有国际载荷均已交付并完成集成测试。这些设备的遴选严格遵循科学目标与工程可行性原则,确保既能满足基础研究需求,又能适应月球极端环境。例如泰国研制的监测装置可提前预警太阳风暴引发的磁扰动,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运载能力的提升为任务成功奠定基础。相较于执行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的长三甲系列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显著增强,使嫦娥七号可携带近一倍数量的科学载荷。唐玉华指出,该探测器各分系统均配置多种科学仪器,载荷种类与数量均创中国探月工程新高。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强调,全球主要航天国家均将月球南北极作为探测重点。月球极区存在类似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南极某些高地可连续获得100余天光照,为长期驻月作业创造条件。若能在月坑中发现水资源,将极大推动月球基地建设进程,这一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后续任务,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同样瞄准月球南极。该任务除建立通信与能源系统外,将重点验证月壤原位利用技术。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彭兢解释,通过高温熔融月壤并结合3D打印技术,可制作建筑构件,为在月球就地取材建造设施提供技术储备。
与前期任务不同,嫦娥七号与八号未采用备份星模式,而是根据独立科学目标进行差异化设计。彭兢指出,两探测器在载荷规模、仪器配置及任务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嫦娥八号将大幅增加月面实验设备,重点开展月壤建房等验证工作。
这对"姊妹"探测器将与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同作业,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积累数据。该科研站由中国倡议发起,计划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设立月球地质、月基天文、日地环境等五大科研目标,推动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及深空探测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