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今年全国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突破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1.2亿千瓦,前八个月同比增长48.5%,光伏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在光伏装机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行业关注点正从装机容量增长转向系统平衡与消纳问题。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在2025年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的协同发展。随着光伏发电占比提升,如何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
针对这一挑战,苗青提出"三新"破局路径,即通过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的创新实现突破。其中,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与零碳园区被视为两大核心方向。她分析称,光伏行业自2005年以来已历经4-5轮技术周期,当前技术红利期缩短至3-4年,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催生出大量创新应用场景,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形成双向驱动。
在具体实践层面,苗青提出两大关键路径。零碳园区通过虚拟电厂技术整合光伏、风电、储能、充电桩等发电资源,结合园区内工商业用电负荷,实现能源智能化调配与自平衡。这种模式既能最大限度消纳新能源,减轻电网压力,又能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城市更新领域则依托BIPV技术,将光伏组件转化为建筑材料,通过高透纳米膜彩色化技术实现石材、金属等外观效果,在满足建筑美学需求的同时赋予发电功能。
以英利集团实践为例,旗下嘉盛光电推出的BIPV产品已实现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的深度融合。这类产品需满足50年建筑寿命要求,是传统光伏组件寿命的两倍,同时要符合防火、防风等建筑标准。经过多年技术迭代,其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200余座建筑,成功替代大理石、玻璃幕墙等传统材料,使建筑具备绿色发电能力。
对于行业阶段性低谷,苗青提出两大破局方向:一是推进综合能源互补,强化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二是转变发展思路,从供给端转向用电端创新,通过出海战略、BIPV应用等拓展新场景。她特别强调,企业应突破单纯产品供应商的定位,向"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型,提供包含设计、建设、运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英利集团构建的"光伏市场终端完整产业链"模式,正是这种转型理念的实践。该模式通过"以点带面、小切口大平台"的协同发展,帮助用电端实现区域最优用能方案,降低电力使用成本。苗青表示,未来5-10年光伏行业的竞争将聚焦场景精准定位、赛道拓宽与模式创新,能够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