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缓解电动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根据方案,到2027年底,全国充电设施数量将突破2800万个,公共充电容量超过3亿千瓦,可满足800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截至2025年9月,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806.3万个,平均每5辆电动汽车拥有2个充电桩;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超过6万个,跨省长途出行充电难题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公共充电网络仍存在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待优化等问题,部分区域用户仍面临“人等桩”“人找桩”的困扰。
针对“有没有”的问题,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到2027年底,新建居住区需在固定车位100%建设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确保用户可直接装表接电;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将实现全面覆盖,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解决春节返乡等场景的充电难题。
在提升充电设施“好不好用”方面,方案强调加快大功率充电设施布局。根据规划,全国城市将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包含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将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鼓励建设单枪功率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设施。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难以满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热点区域的快速补能需求,重点区域大功率设施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功能结构。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普及将为车主提供更灵活的补能选择,适应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例如,未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用户可通过大功率充电设施在短时间内完成补能,大幅减少等待时间。
充电设施的升级不仅服务于出行便利,更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车网互动技术,电动汽车可化身“移动充电宝”,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充电“囤电”,在用电高峰或紧急情况下向电网反向送电,助力“削峰填谷”,缓解集中供电压力。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新增双向充放电(V2G)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
从城市到乡村,从高速公路到居民小区,我国充电设施正从“中心覆盖”向“全域覆盖”延伸。一个个充电桩不仅是电力出口,更成为能量双向流动的“神经末梢”,为分布式能源支撑提供基础。据初步测算,行动方案的实施将带动充电设施设备制造和建设投资超2000亿元,形成产业与民生的双重效益。
一张覆盖城乡、智慧互联的能源网络正在铺开,既为百姓绿色出行“续航”,也为创新产业生态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