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多重突破,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落地均呈现加速态势。美国Figure AI推出的Figure 03机型成为行业焦点,其搭载高精度触觉传感器与增强视觉系统,配合柔性可拆卸外壳设计,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演示向规模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与此同时,该公司自建的BotQ工厂首期年产能达1.2万台,为量产提供坚实支撑。
特斯拉(TSLA.US)在Optimus项目上持续发力,第三代样机发布后,量产时间表进一步明晰。meta(meta.US)则将人形机器人提升至战略高度,与增强现实技术并列作为核心发展方向,试图通过资源整合抢占行业制高点。另一边,苹果(AAPL.US)也被曝将推出首款搭载Apple Intelligence的桌面机器人,为智能家居市场注入新变量。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期捷报频传。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宣布获得制造业订单,技术突破与业绩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从工业场景到家庭服务,机器人应用正加速覆盖多元领域,交付周期显著缩短。这种趋势背后,是制造业对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机器人不仅能承担高强度重复作业,更能通过真实场景数据反哺技术迭代。
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型的深度。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29.8%,服务机器人增长16.3%。3D打印设备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产量更分别实现40.5%和98.0%的跃升。国金证券研报指出,具身智能作为AI最强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其核心载体,甚至可能重塑汽车产业链格局。
企业层面,技术合作与场景拓展成为竞争关键。以微美全息(WIMI.US)为例,该公司通过全栈技术布局构建“技术+场景+生态”体系,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全面发力。其搭建的高性能AI算力基地集成多元异构芯片,支持训练与推理全场景需求,同时深耕多模态模型、量子计算等领域,为机器人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底座。
技术突破正推动人形机器人能力边界不断扩展。近期,多款机器人展示了后空翻、跑酷等复杂运动技能,而未来人机交互将通过语音、手势、视觉等多模态方式实现,使机器人真正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随着技术瓶颈逐步突破,人形机器人从工厂到家庭的渗透速度可能超出预期,这场全球性的技术竞赛正进入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