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搭载标准模块化电池换电系统的货船“河豚蔚蓝01”近日完成定型试验,标志着我国内河航运迈入智能换电时代。该船由三点水新能源科技自主研发,今年4月在安徽芜湖长江段成功下水,其技术突破填补了全球船舶动力领域的多项空白。
研发团队以轨道交通升级为灵感,将高铁“车-站-轨-云”协同体系移植到水运场景。董事长郑天保介绍,传统船舶充电需5至8小时,而内河港口泊位与船舶比例高达1:15,导致港口周转效率低下。新船采用的PACK换电系统,单块430kWh电池更换仅需5分钟,6块电池整体换装不超过30分钟,使单泊位日服务能力从6-8艘提升至12艘以上。
该船动力系统实现三大技术跨越:首次在船舶领域应用车规级电机,实测效率突破97%;构建“货-船-岸-云”一体化智能系统,专为合肥至芜湖货运专线设计;开发“船-车-储”共享电池包体系,已申请370余项专利。标准化电池舱室设计兼容多种场景,同一电池包可适配港口重卡、AGV叉车及储能设备。
在兼容性方面,技术团队基于成熟车用电池平台开发出23项船舶特殊环境适配技术。自主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能自动识别货运、储能等不同场景,并完成盐雾、振动、温变等极端环境测试。通过软硬件标准化改造,电池包在船舶颠簸、潮湿等工况下仍保持稳定性能。
安全性能实现双重创新:主动安全层搭载AI热失控预测算法,可提前30分钟预警电池异常;被动安全层首创电芯级高温抑制技术,将热扩散时间延长至15分钟。针对换电过程中的瞬时失电问题,研发团队开发出柔性供电系统,确保船舶动力不间断切换。
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相关标准正在纳入内河航运规范体系。业内专家指出,这项突破不仅解决了内河航运的充电瓶颈,更为全球船舶电动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随着首批换电站的规划建设,我国内河货运有望在三年内实现30%的电动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