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王赤院士谈深空探测:以好奇为帆,以坚韧为桨,共赴太阳系探索之旅

   时间:2025-10-21 23:38:2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近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我国探月工程与行星探测工程已取得多项世界级突破,包括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原位探测、首次获取月球背面样品等。这些技术突破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据王赤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科研团队发放9批次月球样品,相关研究涉及月球玄武岩年代学、太空风化作用、撞击过程等方向。其中,关于月球20亿年前岩浆活动的发现被国际同行誉为"里程碑式成果",将月球演化理论的时间轴向后延伸了8至10亿年。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人类对月球历史的认知,也为后续深空探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在谈及我国深空探测的国际地位时,王赤表示,当前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虽然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已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但仍面临四大挑战:原始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复合型创新人才储备不足,以及国际合作话语权需要加强。他特别强调,与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相比,基础科学研究力量仍显薄弱,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抢占深空探测制高点的关键因素。

针对深空探测中科学与工程的关系,王赤回顾了我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简单需求,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科学探测,再到新世纪实现从地球到月球、再到深空的技术跨越,工程技术的每次突破都为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他指出,当前深空探测任务中,科学目标与工程技术已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关于未来规划,王赤透露,在月球探测方面,我国将继续实施嫦娥七号、八号任务,重点开展月球水冰探测、深部物质研究、内部结构解析等工作,并初步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在行星探测领域,将围绕太阳系起源、地外生命搜寻等重大科学前沿,实施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任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正在论证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任务,计划通过动能撞击方式改变近地小行星轨道,评估处置效果并化解潜在风险。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王赤认为这将是引发深空探测范式变革的关键力量。他指出,未来的深空探测器需要具备智能化自主控制能力,特别是在执行木星乃至太阳系边际任务时,必须实现"星上智能处理",从海量数据中筛选有价值信息传回地球。同时,AI技术将赋能新型探测任务,如实现行星全球多点位同步探测、极端环境持久观测等。

在人才建设方面,王赤强调需要构建复合型、综合型、多层次的科研团队。既需要具备战略思维的科学家,也需要掌握尖端技术的工程师;既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人员,也需要跨单位、跨国界的协作力量。他特别寄语青年科研人员:"愿你们保持超越地球引力的好奇心,用坚实的步伐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成为首批抵达人类新边疆的开拓者。"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