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中描绘的“纳米机器人”场景,如今正逐步从想象走向现实。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的一项突破性成果引发关注——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3D微纳机器人,为“微型医生”进入人体治疗疾病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款新型机器人形似微型夹子,整体尺寸仅约40微米,不足人类发丝直径的一半。其核心功能部件是一对可灵活操作的“机械手”,能够精准完成细胞抓取、颗粒释放等复杂任务,在微观尺度上展现出极高的操作精度。
制造工艺方面,科学家采用超快激光脉冲技术实现“纳米级雕刻”。在极短时间内,激光以百万亿次/秒的频率对材料进行加工,通过将能量集中于微米级区域,最终构建出结构精密的机械手组件。这种技术突破使得在微观世界中制造复杂功能结构成为可能。
目前该设备仍处于实验室优化阶段,但已展现出颠覆传统医疗方式的潜力。研究团队设想,未来这类微型机器人可能实现无需开刀的癌细胞精准清除,或通过非侵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至病灶部位。这意味着曾经仅存于科幻作品中的“体内纳米医生”概念,正在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转化为可实践的技术方案。
这项成果不仅刷新了微纳制造的技术边界,更为医疗领域开辟了全新路径。随着功能完善和临床验证的推进,微型机器人有望在疾病诊断、靶向治疗等方面带来革命性突破,重新定义现代医学的操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