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巨头奈飞(Netflix)正以务实姿态推进生成式AI的应用,但明确划定技术边界:AI是提升创作效率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类创意的核心。在最新发布的季度财报中,公司管理层向投资者强调,将"全力投入"AI技术优化影视制作流程,同时反复声明不会让技术取代艺术家的核心创作权。
联席CEO泰德·萨兰多斯(Ted Sarandos)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AI无法让平庸的创作者自动产出优秀作品。"伟大的叙事需要伟大的艺术家",他强调奈飞的战略定位是"用技术赋能创意,而非制造创意"。数据显示,公司当季营收同比增长17%至115亿美元,虽略低于内部预期,但AI驱动的效率提升已成为重要增长点。
实际应用层面,奈飞已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验证AI的辅助价值。阿根廷科幻剧《The Eternaut》通过生成式AI技术构建了建筑物坍塌的震撼场景;喜剧电影《Happy Gilmore 2》利用AI实现主角的"年轻化"特效;而悬疑剧《Billionaires’ Bunker》制作团队则借助AI完成服装与场景设计的概念预演。这些案例显示,技术正深度渗透至特效制作、后期处理及前期规划等环节。
尽管奈飞展现出积极态度,但娱乐行业对AI的争议持续发酵。艺术家群体普遍担忧,未经授权使用作品训练AI模型可能威胁就业岗位与知识产权。近期OpenAI发布视频生成模型Sora 2后,因缺乏深度伪造内容的技术限制,引发好莱坞强烈反弹。演员工会SAG-AFTRA与知名演员布莱恩·科兰斯顿(Bryan Cranston)公开呼吁加强监管。
面对行业质疑,萨兰多斯承认AI可能冲击个体创作者,但对影视产业根基表示乐观。他指出,奈飞的技术应用始终围绕"提升效率、探索新表达"展开,而非盲目追求技术噱头。这种平衡策略既试图安抚创意群体,也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审慎创新的态度。
业内分析认为,奈飞的实践或为影视行业提供技术整合范本。通过将AI限定在特效增强、流程优化等辅助领域,避免直接介入叙事核心,这种"工具论"定位可能缓解艺术家对技术替代的焦虑。随着Sora 2等模型引发更多伦理讨论,如何在创新与保护间取得平衡,将成为全行业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