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传来突破性进展——由陶凯教授团队研发的仿生水母机器人近日完成水下测试,其透明身躯与近乎无声的推进方式,为深海隐蔽监测开辟了全新路径。这款被科研人员称为“水下幽灵”的装置,直径仅120毫米,重量不足两枚鸡蛋,却能在复杂水域中实现智能探测与实时数据回传。
研发团队突破性采用静电液压肌肉驱动技术,配合自主研发的水凝胶电极材料,使机器人能够精准复现水母特有的涡环推进模式。这种仿生设计不仅赋予其优雅的游动姿态,更将整机功耗压缩至28.5毫瓦,仅为传统水下设备的三十分之一。在实验室测试中,该装置可在水下连续运行数小时而几乎不产生可感知的噪音,为长期隐蔽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人工智能的深度集成是该项目的核心创新点。通过微型摄像头模组与嵌入式AI芯片的协同工作,机器人已具备动态环境下的自主悬停能力。在模拟测试中,其目标识别系统能准确区分鱼类、礁石与人工设施,即使在浑浊水域中仍保持92%以上的识别准确率。这种“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体系,使设备能够适应洋流变化与突发障碍。
相较于传统水下探测器,该装置的三大优势尤为突出:其透明聚碳酸酯外壳在水中几乎不可见;仿生推进系统产生的声波强度低于海洋背景噪声;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更换传感器。这些特性使其在生态保护区监测、海底电缆巡检等敏感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目前团队正与海洋科研机构合作,计划年内开展南海深水区实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