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洗脑神曲到6000万刀meme币:"哈基米曼波"如何用荒诞重构互联网美学

   时间:2025-10-23 11:46:2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位外国女士在Reddit的r/chinalife板块发帖求助,称自己的中国未婚夫最近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反复哼唱一首名为“哈基米南北绿豆”的魔性歌曲。她描述,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见未婚夫在睡梦中重复这段旋律,甚至用“曼波曼波”回应日常对话,比如让她倒垃圾时,对方会一本正经地回答“曼波曼波”。

这首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的歌曲,正是近期在中国互联网上疯狂传播的“哈基米”现象。从B站到TikTok,从AI翻唱到鬼畜视频,这段旋律如同病毒般蔓延,甚至衍生出“哈基米宇宙”的亚文化圈层。网友将“哈基米南北绿豆”套入《蓝莲花》《有何不可》等经典歌曲,创作出《蓝莲哈》《有哈不可》等魔改版本,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BGM。

“哈基米”的起源其实与日语有关。它源于日语“はちみつ”(蜂蜜)的音译,最初出现在日本动漫《赛马娘》中:主角购买蜂蜜水时哼唱的“哈基米哈基米哈基米,哈基米南北绿豆”因旋律洗脑、歌词可爱,迅速在猫猫视频中流行,逐渐演变为“哈基米≈猫”的符号。随着二创、三创的爆发,这段无意义的音节组合被填入各种热门歌曲,形成独特的“哈基米音乐”现象。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对重复、押韵的节奏模式毫无抵抗力。当大脑识别出可预测的节奏时,会激活伏隔核和前额叶皮层中与多巴胺释放相关的区域,产生愉悦感。这种“简单循环=上瘾”的机制,解释了为何“哈基米”能让人一边困惑一边忍不住跟唱。网友甚至制作表情包调侃:“如听仙乐耳暂明”,以表达对这段旋律的复杂感受。

随着现象升级,“哈基米”突破音乐领域,渗透至影视、综艺、广告甚至金融。网友用AI生成模型Sora制作“哈基米”广告、短剧、MV,春晚小品、魔术、相声被改编成“哈基米版”,《中国有哈基》选秀节目应运而生,选手全是猫咪,评委打分后冠军发表“曼波曼波”获奖感言。更荒诞的是,10月7日,“哈基米币”在web3发行,开盘价0.00007美元,20天内暴涨至0.056美元,市值近6000万美元,成为继Pepe、SHIB后的新晋meme币。

这场狂欢背后,是网友对“无意义”的集体追求。当脱口秀还在讨论女性苦难、职场焦虑,喜剧节目执着于“大底”升华时,“哈基米”式抽象内容提供了零负担的快乐。它不传递道理,不塑造人物,仅靠荒谬感制造笑点。例如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2》中的《技能五子棋》,演员一本正经地“乱下棋”,边跳边唱“技能五子棋,要爆了”,这种无逻辑的表演迅速火遍全网,连张艺兴都在演唱会翻唱。

抽象文化的流行,与互联网生态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热梗讲究“言之有物”,如“神马都是浮云”“累感不爱”等,反映人们对社会的具象感受。但如今,内容载体从文本转向视频,强节奏、高刺激的内容更受欢迎;同时,表达空间收窄,观点表达易引发争议,而共享无厘头笑点则安全高效。抽象黑话如“曼波曼波”成为圈层身份确认的密码,让人们在低风险环境中获得归属感。

这种现象并非孤立。一百年前,艺术家面对战争撕裂的意义体系,开始创作抽象画;今天,网民用“曼波曼波”对抗数字时代的失重。当现实变得荒诞,人们选择用更荒诞的方式回应——用疯言疯语消解压抑,用无逻辑重建秩序。正如网友评价:“就像在保手术室和保医院之间选择保尔柯察金”,这种看似无意义的狂欢,实则是数字时代下的生存策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