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即将迎来又一里程碑时刻。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的嫦娥七号探测器,将首次造访月球南极地区,执行包括水冰探测在内的多项关键科学任务。这项任务若能成功,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发现水资源的国家,为人类深空探索开辟新纪元。
作为中国月球探测计划中复杂度最高的航天器,嫦娥七号将采用轨道器、着陆器、月球车、探测器及中继卫星的组合架构。工程总设计师透露,探测器拟着陆区域将选择"日照时长超过100天"的特殊地带,这种选址既能保障设备长期运行,又可深入陨石坑底部开展现场分析。着陆后,探测器将运用多种先进仪器对月壤进行水体检测,重点寻找可能转化为饮用水、氧气及火箭燃料的水冰资源。
此次国际合作达到新高度,俄罗斯、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六国科研机构,以及夏威夷的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均向中国国家航天局交付了科学仪器。这些设备将协助开展环境监测、物质成分分析等联合研究,标志着中国航天合作网络已覆盖传统伙伴与新兴空间国家。
与美国探月计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时间进度上占据优势。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直觉机器公司的IM-2着陆器与NASA的月球开拓者号轨道器均未能成功进入月球轨道。而原定2024年发射的VIPER极地探测车,在经历项目取消与重启后,发射时间已推迟至2027年。这意味着在月球南极水资源探测领域,中国将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任务团队坦言,此次探测面临三大技术挑战。首先是极端低温环境,南纬85度以上区域昼间最高温达零下110摄氏度,阴影区更可能低至零下230摄氏度。其次是复杂地形,崎岖的月表要求探测器实现厘米级精度着陆。第三是通信导航难题,极地地区太阳高度角不足0.5度,长阴影将严重影响光电设备运行与能源供给。
紧随嫦娥七号之后,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发射。该任务将重点测试原位资源利用技术,即直接从月壤中提取并制造建筑材料的能力。这两项任务的连续实施,将为2030年前后实现中国载人登月奠定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航天正从月球探测向月球基地建设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