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涌入博物馆,他们不仅在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在寻找一份热气腾腾的午餐。从南京到成都,从南昌到武汉,一种新的文化消费现象正在兴起:博物馆食堂成为游客打卡的新宠。这些曾经仅供员工和志愿者使用的“大锅饭”场所,如今向公众敞开大门,用实惠的价格和家常的味道,吸引着大批年轻食客。
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在博物馆食堂用餐已成为深度游的“隐藏环节”。一张以文物为背景的午餐照片,与珍贵的青铜器、瓷器展品一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内容。而本地年轻人则将这里视为城市生活的“安全区”——在频繁遭遇外卖质量问题后,他们发现博物馆食堂不仅价格亲民,还能与研究员、保安共享同一锅红烧肉,这种体验别具一格。
博物馆食堂的走红并非偶然。22元一份的荤素搭配盖浇饭,18元的面条,10元的猪头肉,这些看似普通的菜品,恰恰解决了年轻人逛馆时的核心痛点:体力消耗大、需要快速补充能量,同时追求性价比。参观大型博物馆往往是一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几个小时下来,步数轻松破万,此时一份实惠的餐食比精致的咖啡简餐更具吸引力。
过去,游客在博物馆用餐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忍受馆内高价且口味一般的简餐,要么出馆寻找餐厅,打断参观节奏。如今,博物馆食堂成为理想的中场休息站。有的位于展厅楼下,看完展览即可直接用餐,无需二次安检;有的嵌入参观动线,方便游客随时补充能量。这种便利性,让食堂成为急需填饱肚子的游客的首选。
尽管最初人们对博物馆食堂的期待不高——毕竟,速溶咖啡和微波炉加热的三明治是许多人对博物馆餐饮的固有印象——但实际体验却超出预期。四川博物馆的小碗菜3至12元一碗,安徽省博物馆18元的饺子套餐,辽宁省博物馆22元的盖浇饭,价格与大学食堂相当。在景区餐饮中,这样的定价堪称“良心”。
年轻人选择博物馆食堂,不仅因为价格,更因为其独特的附加值。在咖啡厅吃意面只是填饱肚子,但在食堂打一份地三鲜,却仿佛获得了“编外人员”的体验卡。这种与工作人员共享空间的“自己人”错觉,满足了年轻人对氛围感和互动性的追求,比单纯看展更具新鲜感。
博物馆开设餐饮服务的传统,可追溯至160多年前的英国。1856年,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设立了全球首家在博物馆内提供茶、面包和热餐的茶点室。尽管初期被批评“丑陋不堪”,但重建后的茶点室装修富丽堂皇,并提供不同等级的菜单,包括面向工人阶级游客的服务。这一创新旨在降低文化接触的门槛,让更多人享受艺术熏陶。
当这一形式传入中国时,博物馆的餐饮服务仍以咖啡简餐为主,价格不菲,烟火气不足。因此,在博物馆用餐并未成为主流选择。然而,随着文化消费的升级,博物馆开始探索人气与文化的平衡点。食堂模式因其亲民路线脱颖而出——不追求翻台率或客单价,而是作为高效便捷的“补给站”,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体验的干扰。
博物馆关注游客的胃,或许也是为了延长他们的停留时间。观众停留越久,体验越深,消费可能性也越高。一碗饭、一杯茶的时间,可能让参观时长从2小时延长至4小时,顺带逛完特展或文创店。相比网红餐厅排队打卡,在博物馆食堂用餐显得小众而有趣,成为年轻人彰显文化身份的社交货币。
当博物馆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餐食发出邀请,年轻人不仅品尝到了地方特色美味,也无形中延长了与文物、历史的相处时光。这种双向奔赴,在食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得到了完美体现。22元的盖浇饭,与背后的青铜器、瓷器一样,成为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只不过,这种方式更温暖,也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