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吨重的活动发射平台稳稳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缓缓驶向发射区。这场精密的转运任务背后,离不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运指挥高仁超21年如一日的坚守。当船箭组合体精准停靠发射塔架时,他悄然退至平台边缘,蹲下身用抹布擦拭钢轨上的沙粒,这个习惯性动作已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缩影。
2004年那个改变命运的清晨,17岁的高仁超第一次站在活动发射平台前。他看着师傅用扳手轻敲液压管道,通过金属碰撞的频率判断设备状态。"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声音",师傅的教诲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1年来,他的手掌丈量过平台2000余个液压阀的温度,耳朵能分辨出0.1毫米钢轨接缝的异响,指尖对电机振动的敏感度堪比精密仪器。
在神舟二十一号转运任务中,高仁超的"触觉诊断"再次立功。当他的手掌贴上电机外壳时,异常的振动频率立即引起警觉。"立即停机!"他果断叫停设备。经检测,电机同轴度偏差已达临界值,若非及时发现,可能引发转运过程中的灾难性故障。调整后电机恢复平稳运转的瞬间,高仁超长舒一口气——这熟悉的振动频率,是他21年来最信赖的"心跳声"。
针对本次任务特点,高仁超还主导了传感器电缆的优化改造。原设计中的插头长度导致操作人员作业时频繁触碰,存在安全隐患。他带领团队将插头缩短15厘米,并重新设计固定卡扣,彻底消除了作业干涉问题。这项看似微小的改进,使设备调试效率提升了30%。
转运当日清晨,高仁超提前两小时到达岗位。他反复检查液压箱油管接头的密封性,用红外测温仪监测电机轴承温度,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当船箭组合体开始垂直转运时,他站在转运车旁,目光在钢铁巨物与苍穹之间来回切换。11时08分,随着最后一声定位指令下达,平台稳稳停靠,现场爆发的欢呼声中,他默默翻开工作笔记,记下新的数据:"电机振动值0.03mm/s,钢轨温差±2℃,液压系统压力稳定......"
巡检至平台尾部时,高仁超从工具包中取出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21年来的设备参数变化。最新一行字迹工整地写着:"神舟二十一号垂直转运成功,设备状态优于预期。"合上笔记本的瞬间,他望向远处即将升空的飞船,那里承载的不仅是航天员的梦想,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