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算法助力发现87条恒星流,盖亚卫星数据推动银河系暗物质研究新进展

   时间:2025-10-25 01:25:4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银河系研究领域近日迎来重大突破——美国密歇根大学陈颖天团队借助新型算法,在银河系内新发现87条与球状星团相关的恒星流,使已知同类天体数量直接翻倍。这一成果依托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的精密观测数据,相关研究已发表于预印本平台arXiv。

恒星流是矮星系或球状星团被更大引力撕碎后形成的细长结构。当这些星团靠近银河系时,其外围恒星会被潮汐力剥离,沿轨道散布成丝状结构。传统观测方法依赖人工识别,难以捕捉形态不规则或偏离母星团轨道的恒星流,而陈团队开发的"星流"算法通过物理建模,可精准识别动力学特征复杂的候选体。

此次发现的恒星流分为两类:34条高质量样本在10度搜索半径内被确认,53条低质量样本则位于星际消光严重或背景恒星密集区域。仅高质量样本就使已知恒星流数量增长一倍。研究还首次系统测量了母球状星团的质量损失率,发现多数星团每百万年损失1至100个太阳质量,这一过程虽持续数亿年,但与星团其他特性无明显关联。

新发现中不乏反常案例。例如NGC 4147恒星流呈现近乎球形的团块结构,与理论预测的细长形态截然不同。研究人员指出,这种不规则性恰恰验证了算法的先进性——球状星团的质量分布和轨道参数会导致恒星流产生复杂动力学特征,传统方法极易遗漏此类天体。

盖亚卫星为这项突破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自2013年发射以来,这颗探测器已持续工作12年,其最新发布的数据集包含5.9亿颗恒星的精确位置、亮度、颜色及径向速度信息,同时观测到15万颗小行星、200万河外源以及大量变星和双星系统。该卫星的角分辨率可达微角秒级,相当于从地球观测月球上硬币的细节,这种精度使探测微弱恒星流成为可能。

恒星流研究正重塑人类对银河系演化的认知。2024年盖亚团队曾发现人马座矮星系撕裂形成的双恒星流,其运动方向高度一致,为研究银河系引力场提供新线索。同年探测到的"盖亚恩克拉多斯"恒星流,则被证实是100亿年前矮星系碰撞的遗迹,其庞大恒星数量改写了银河系早期演化史。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恒星流中存在金属丰度极低的古老恒星,表明银河系在形成初期就已开始吞并其他星系。

新研究还揭示了球状星团的内部结构奥秘。部分恒星流的恒星年龄跨度达数十亿年,说明母星团在撕裂过程中混合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恒星。盖亚数据助力发现的"超高速恒星"群体,其速度足以逃离银河系引力,这些恒星可能源自球状星团与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相互作用。

暗物质分布研究同样受益于此。2024年《自然》杂志刊登的研究通过分析恒星流运动轨迹,发现银河系暗物质晕呈轻微扁平状,而非传统理论预测的完美球形。这一发现对暗物质模型提出了新挑战,而恒星流作为"宇宙探针",将持续为解开宇宙最大谜团提供关键证据。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