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勘查领域迎来重要突破——国内首颗地质行业专用高光谱遥感卫星“地质一号”完成首批标准影像数据发布。这批数据于近日在武汉通过技术验证,标志着我国在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领域具备了自主可控的高精度观测能力。
该卫星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共同研发,今年5月搭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入轨。作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核心装备,卫星专门针对高寒高海拔及复杂地形区域设计,能够穿透云雾覆盖和植被遮挡,获取地表以下20厘米深度的物质成分信息。
在轨运行五个多月期间,“地质一号”累计飞行里程突破9600万公里,完成8000余次成像任务。技术人员介绍,卫星搭载的128个光谱通道可精确捕捉0.4-2.5微米波段的地物反射特征,数据下传效率较传统卫星提升40%,处理后的影像分辨率达到5米级,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首批发布的影像覆盖了新疆哈密矿区、青藏高原盐湖、横断山脉森林等典型地貌。其中,哈密地区的碳酸盐化蚀变带通过特定波段合成技术呈现明显异常,为铜镍矿等战略性矿产勘查提供了关键线索。在柴达木盆地,卫星准确识别出盐湖卤水浓度梯度变化,为钾盐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工程总师王力哲教授指出,卫星搭载的智能处理模块可实时完成70%的基础数据解译,剩余30%复杂场景数据通过地面站进行深度分析。测试显示,系统对植被健康度评估误差小于5%,对盐分浓度测算精度达±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研发团队正基于“地质一号”技术框架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研制。新卫星将增加短波红外波段,提升对稀土元素的识别能力,计划构建由6颗卫星组成的星座网络,实现全国范围内地质环境要素的每日重访观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