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谷神星奥卡托坑亮斑持续“扩张”,冰火山活动揭开太阳系早期隐秘

   时间:2025-10-26 10:34:4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黎明”号探测器首次传回谷神星奥卡托陨石坑的图像时,科学家们以为那些亮斑不过是地质活动的普通产物。但六年过去,随着数据不断积累,一个颠覆认知的发现逐渐浮出水面——这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矮行星,竟在两千万年前形成的陨石坑底部,孕育着持续数百万年的活跃地质活动。

最新光谱分析显示,奥卡托陨石坑内面积达620平方公里的亮斑,主要由碳酸钠晶体构成,混杂着氯化铵等盐类物质。这些反光物质并非静态沉积,而是通过类似冰火山的机制从地下持续喷发形成。意大利国家天文研究所团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发现,部分亮斑区域仍在以每年数米的速度扩张,其形态如同冬季湖面冻结时从冰层下冒出的气泡,只不过谷神星喷出的是能反射阳光的盐晶体。

令科学家困惑的是,这颗直径仅940公里的天体本应早已冷却固化。但引力测量数据揭示,在岩石与冰层构成的壳体之下,存在着富含氯化物的卤水层。这些高盐度液体通过地质裂缝上涌,在接近地表时因压力降低而结晶,形成独特的盐质沉积。就像地球上的深海热泉,盐分降低了水的冰点,使地下液态水得以在零下温度保持流动状态。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光谱追踪。某些区域的盐类沉积物中检测到新鲜结晶特征,表明卤水上涌现象可能持续至今。若此推断成立,意味着谷神星内部仍存在液态水循环系统。这与传统认知中“小行星带天体早已死亡”的观点形成强烈反差,暗示这颗矮行星可能保留着太阳系早期海洋世界的部分特征。

地质年代测定显示,奥卡托陨石坑形成于2200万年前,但其内部亮斑的沉积年龄却集中在200万至600万年间。这种时间差指向一个可能性:在陨石坑形成后的漫长岁月里,地下卤水系统持续活动,不断将内部物质输送到地表。意大利团队通过模拟计算证实,仅需每千年发生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即可形成观测到的盐层分布。

晨昏交替时的独特气象现象为此提供了佐证。探测器记录显示,奥卡托陨石坑每日清晨都会出现薄雾,正午时分消散。这种周期性雾气并非水蒸气凝结,而是地下喷发的冰粒在日照下升华所致。盐分的存在降低了冰的升华温度,使得微小冰晶能在较长时间内悬浮于空中,形成类似地球晨雾的景观。

物质组成分析带来了更多线索。谷神星地表下30%为冰层,其余是岩石与盐的混合物。但亮斑区域几乎不含水冰,纯度高达95%的盐类沉积表明,这里曾发生过剧烈的分离过程——密度较大的盐类在卤水上涌后沉淀,而较轻的水冰则被气流带走。这种物质分异现象,与地球上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矿物沉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含氨矿物的发现则为谷神星的身世之谜提供了新视角。这类通常存在于柯伊伯带天体的物质,出现在小行星带内侧的矮行星上,暗示谷神星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更外围的区域,后在引力作用下迁移至当前轨道。这种“星际移民”假说,与其内部活跃的地质活动共同构成了一幅太阳系早期演化的生动图景。

随着“黎明”号燃料耗尽停止工作,对谷神星的观测暂时中断。但那些不断扩张的盐质亮斑,仍在无声诉说着这颗矮行星的秘密。从两千万年前的陨石撞击,到数百万年间持续的卤水上涌,再到可能仍在进行的物质循环,谷神星用其独特的方式,改写着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认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