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仅重3克的微型设备,正在全球低空经济领域掀起变革浪潮。这款由珠海安擎科技研发的DroneID®运行识别标签,不仅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千万级出货量的同类产品,更在2025年里斯本世界空域大会上,凭借其配套的RGS地面站与SafeSky®管理软件构建的完整解决方案,引发国际航空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波音系出身的创业者,安擎科技首席执行官刘莹带领团队,用三年时间填补了国内无人机交通管理(UTM)的技术空白。这位拥有华中科技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双料学历的工程师,曾在华为、爱立信等跨国企业积累十余年通信工程经验,更在波音中国任职期间深度参与城市空中交通(UAM)项目研发,这为她后来创立安擎科技奠定了技术与管理双重基础。
2022年,当欧美市场涌现Percepto等自主飞行技术企业时,国内相关领域尚处空白。刘莹敏锐捕捉到低空经济生态建设的机遇:"无人机自主飞行技术成熟度普遍低于5级,而安全监管与效率提升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她果断辞去波音中国研发经理职务,带领核心团队投身创业。在融资过程中,她特别看重投资人对行业趋势的理解,曾创下40分钟与元和资本敲定投资的纪录。
安擎科技的技术突破集中于两大方向。其打造的DroneID®系列标签,通过实时广播位置、速度、高度等飞行参数,使无人机获得"全球通行证"。该产品同时满足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监管要求,重量仅3克的微型设计更突破了消费级设备的局限。配套的RGS地面站则集成多源数据融合能力,既能探测合作式无人机,又可通过有源相控阵雷达识别非合作目标,构建起覆盖120平方公里的低空监视网络。
在自主飞行技术领域,安擎科技研发的ARCGine系统实现了"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其首创的360°球面感知技术,通过全波段探测突破传统视觉避障的局限,使无人机能在复杂环境中实时规避障碍物。配套的无人机机场系统支持自动起降与任务下发,配合DAA机载感知套件,构建起从地面到空中的全自主飞行体系。
2025年2月重庆永川的百架无人机压力测试中,安擎科技的解决方案经受住了实战检验。其设备不仅实现零碰撞飞行,更在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ADS-B数据融合,演示了空域管理与非合作无人机探测能力。这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使客户无需集成多个独立系统即可实现全流程监控,在里斯本大会上引发多国民航机构与UTM服务商的浓厚兴趣。
技术标准制定成为安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全球无人机交通管理协会成员,公司深度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工作,推动中国技术融入全球监管框架。其产品已通过多国认证,UTM系统更在2024年实现商业落地。刘莹强调:"技术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行业地位,我们要先成为值钱的公司,赚钱自然水到渠成。"
当前,安擎科技正加速海外布局与多国监管认证,计划五年内构建覆盖超视距自主飞行的航行服务生态。在刘莹看来,低空交通的普及需要坚实的安全基础:"先把低速小型飞行器的技术做精,再向更复杂的城市空中交通延伸。"这种务实策略,正推动中国技术走向全球低空经济舞台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