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技术圈层,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时,上海率先将这项技术引入中小学课堂。一年间,市级教育平台已上线百余款专用大模型,这些数字工具正在悄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备课效率提升、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但新问题也随之浮现:AI能否真正成为教学助手?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
在南洋模范中学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都运行着定制化AI应用。当学生提交英语作文后,系统会生成班级整体能力的五维雷达图,并针对个人短板提出改进建议。高一学生郗望展示了自己的反馈报告:"AI指出我的文章缺乏听觉和嗅觉描写,还通过提问引导我拓展表达维度。"这种交互式批改方式,让作文修改在词汇多样性、情感表达等维度取得显著进步。
教师邸轶发现,AI的客观评价标准弥补了传统批改的主观偏差。"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能会不自觉提高要求,而AI始终保持统一尺度。"这种技术辅助不仅没有削弱教师作用,反而促使教学团队更关注个性化指导。朗鹰教育科技CEO施丹强调:"当学生请求描写繁忙街道时,AI不会直接代笔,而是通过连续追问引导他们自主构建场景。"
启发式提问正在重塑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一学生唐欣悦分享了自己的数学解题经验:"遇到卡壳时,我会向AI提问特定知识点,通过局部突破完成整道题目。"华师大一附中的高三学生张锦格则利用AI制定复习计划,系统根据错题自动生成知识图谱。这种精准学习模式,使徐汇区70%的参与学校实现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0%,小学生作业量减少12%。
技术赋能正延伸至教学全链条。华师大一附中的化学教师柴瑞娟使用"空间问答助手"分析课堂录像,系统自动标注教学优缺点。该校实验团队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等环节开展AI应用探索,校长袁芳指出:"AI负责基础批阅,教师专注价值提炼。学生顿悟时的表情,永远是教育最珍贵的瞬间。"
教学创新不止于工具应用。卢湾高级中学将整层教学区改造为AI实验场,为学生提供阶梯式创新实践平台。科技辅导员张晓骏表示:"让学生提前接触前沿技术,是为未来智能社会培养适应力。"该校统计显示,参与AI课程的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
教育变革引发深层思考。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透露,学校正规划建设更多科学实验室:"未来要在科学教育领域深度融合AI。"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则提出教学范式转型:"我们能否打破单一进阶路径?校长们应该探索更灵活的供给模式。"目前,全市1.5万名教师完成AI研修,89所实验校覆盖所有行政区,这场技术驱动的教育革命正在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