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全球产业变革浪潮中,“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则成为支撑这一变革的关键环节。当前,IP网络正经历从“连接赋能”到“AI赋能”的深刻转型,如何构建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网络体系,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近期召开的“第四届中国IPv6创新发展大会——互联网新质发展分论坛”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互联网需通过技术迭代实现“新质化”升级。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基于IPv6与IPv6+的持续演进,网络技术体系应向可靠、高效、安全、智能、绿色方向突破,以满足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一观点为行业指明了转型方向。
我国IPv6部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IPv6活跃用户达8.65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攀升至69.02%,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但专家强调,基础设施完善仅是起点,当前核心挑战已转向网络服务能力与产业赋能效率的提升。
邬贺铨院士提出,未来网络需实现三大跨越:从单纯承载业务向提供确定性服务能力升级,在工业互联网、AI训练等场景中实现毫秒级时延保障;从被动连接向智能内生演进,赋予网络感知、理解与预测能力;从网络主导型发展向产业融合型生态转型,构建云、网、边、端、用协同的创新体系。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进一步阐释,“新质发展”需在“创新突破”与“质量提升”双轮驱动下,通过IPv6+技术特性释放架构创新空间,借助AI融合实现网络质变。
产业实践层面,智能IP广域网(AI WAN)技术路径引发关注。华为中国运营商网络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王崇介绍,AI WAN通过AI技术全面赋能现有IP承载网,在广域无损传输、差异化体验保障、内生安全体系三大维度实现突破。以某企业实践为例,其百公里级智算拉远方案将算力损耗控制在5%以内,达成“天级扩容、随时可用”的运营目标,为跨地域算力调度提供了可行范式。
针对新型业务需求,AI WAN通过业务感知与分级调度机制,为AI健身、实时交互等场景提供差异化网络保障,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在安全领域,该技术通过芯片级攻击识别与阻断,构建起覆盖传输、身份、行为、内容的立体防护体系,推动安全能力从外挂式防护向内生式防御转型。
从IPv6规模部署到IPv6+创新突破,再到AI WAN的技术实践,中国互联网产业正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专家认为,随着智能体互联网、低空通信、具身智能等新兴场景加速落地,以AI WAN为代表的网络新质化发展,将为全球数字化进程提供更智能、更可靠、更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这场由技术驱动的网络变革,不仅关乎产业竞争力提升,更将重新定义智能时代的数字生态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