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画面中,北京云岗的试车台剧烈震颤,发动机尾部喷出的火焰照亮了整个试验场。控制中心内,科研人员紧握的拳头随着试验成功逐渐松开,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2025年初,中国航天在云岗与河北涞源两地连续完成五次发动机试车,创造了“一日五试”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迈入全新阶段。
此次试验中,一款采用斜爆震技术的发动机尤为引人注目。该发动机以普通航空煤油为燃料,成功将飞行器推至16马赫的极速,相当于每小时飞行20万公里。这一速度意味着,从上海至洛杉矶的洲际飞行,理论上可在半小时内完成,甚至具备拦截传统反导系统难以应对的高速目标的能力。爆震发动机的燃烧速率较传统型号提升近千倍,可在6至16马赫速度范围内稳定运行,其耐高温性能同样突出,即使在3000℃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稳定。
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向来被视为现代工业的“巅峰挑战”。一台发动机的零件制造误差需控制在零点几毫米内,否则性能将下降10%。回溯至1954年,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从仿制苏联M-11发动机起步,当时条件极为艰苦,连镀槽设备都缺乏,工人们只能用痰盂加开水进行加温操作。历经数十年技术积累,如今国产“太行”发动机已实现推重比显著提升,改进型号推力达14吨,装备于歼-10C等先进战机。
2025年10月,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的YF-75DB氢氧发动机完成鉴定试车。该发动机采用先进火炬点火技术,具备多次点火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航天科技六院通过建立“技术极限摸底、研发极速迭代、产品极致改进”的创新机制,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科研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优化零件制造,并开发试验数据快速分析工具,实现试验结束后半小时内完成全部关键数据分析。
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将催生下一代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及轰炸机,更使装备该发动机的飞行器能够无缝衔接大气层内与轨道飞行,令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拦截。其军事价值已获广泛认可,而民用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样广阔。例如,高超音速客机可大幅缩短全球航线时间,民用航天运输则可能开启低成本太空探索新时代。
据透露,未来一年内,我国多款自主研制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将迎来首飞里程碑,为航空航天工业注入新动能。航天科技六院宣布,新一年将重点推进深空探测、重型火箭等发动机的研发试验,为重大航天工程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从仿制起步到自主创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正以惊人速度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逐步走向全球舞台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