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编剧与墨镜王的一次深度对话录音中,秦编剧对娱乐圈的诸多现象鲜有好评,却唯独对墨镜王赞誉有加,称其“看人眼光独到”。墨镜王听后,特意提到了游本昌,称其“绝非等闲之辈”。
这一评价虽是针对游本昌,却意外引发了关于“评价者自身”的讨论。毕竟,一个人如何评价他人,往往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的立场与性格。有趣的是,在这场讨论中,最受“关注”的并非被评价的几位演员,而是墨镜王那副多年未变的标志性墨镜。
多年来,墨镜王凭借这副墨镜塑造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艺术形象。墨镜如同他的面具,遮挡了外界对他真实想法的窥探。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的言论逐渐打破了这份神秘感。当墨镜王开始畅所欲言时,人们不禁疑惑:那副墨镜背后,是否真的只剩下艺术的纯粹?
事实上,戴墨镜与管不住嘴,往往是两种难以兼得的选择。前者是为了隐藏自我,后者则是为了揭露他人。墨镜王能在这两者间维持平衡多年,已属不易。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娱乐圈,商业领域同样如此。以每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为例,平台间的“二选一”争议屡见不鲜。两年前的双十一,京东采销曾在朋友圈公开指责李佳琦涉嫌“二选一”,称其通过“底价协议”限制品牌在其他平台降价,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这一指责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
然而,仅仅两年后,剧情便发生了反转。据媒体报道,今年双十一期间,抖音电商负责人公开指出,京东要求商家在其他平台直播时不得抽奖、发放优惠券或标注价格优惠,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这一行为与两年前京东对李佳琦的指责如出一辙,不禁让人质疑:何为“二选一”?
尽管四年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阿里巴巴反垄断案中已明确“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竞争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为违法行为,但京东对此予以否认。有内部人士解释称,京东的要求是为了确保自身平台价格更具竞争力,为消费者构筑“价格防护墙”。
这一解释初听之下颇显矛盾: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便剥夺少数人获得更低价的机会?这种逻辑让人联想到某些善意却适得其反的举动。但换个角度想,身处特定位置的人,往往需要说出符合立场的话,即便内心并不完全认同。
如果墨镜王从一开始就如某些导演般直言不讳,或许今日便不会陷入舆论的漩涡。同样,如果京东两年前未对李佳琦发起道德指责,今日面对类似的质疑时,或许也不会如此被动。对于这些表态,真正感到纠结的或许不是外界看客,而是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公司?如何理解公司的价值观与承诺?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商业上的困境或许源于外部压力,但舆论上的困境,往往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