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复赛在北京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拉开帷幕,来自湖北大学、人大附中、松延动力等十支学校与企业代表队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机器人与人类辩手的“智慧较量”。此次辩论赛以“企业使用AI监控员工工作效率是否合理”为辩题,吸引了众多关注。
在辩论现场,湖北大学派出的机器人选手“思睿”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展开立论。面对人类辩手关于隐私侵犯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追问,“思睿”虽偶有答非所问的情况,但在总结陈述环节表现亮眼,提出“AI监控的本质是看见员工付出和管理漏洞”的观点,引发观众思考。湖北大学参赛队伍的研一学生赵汛表示,“思睿”基于阿里千问大模型,经过一千多场辩论赛数据集的训练,今天的响应速度和总结陈述准确性都有明显提升。不过,他也提到,在自由辩论环节,由于语音输入识别受现场环境、辩手口语化表达等因素影响,机器人对对手发言的识别不够完整,导致回应出现偏差,后续将优化数据集以提高语音识别准确性。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连海鹏作为松延动力-松美美队的人类辩手,首次与机器人展开辩论。他评价“思睿”在结辩环节的表现最为出色,重申立场、逻辑拆解、价值升华等环节都接近人类辩手水平。连海鹏还指出,机器人与人类辩手的最大区别在于不受情绪压力和比赛进程影响,不会因情绪或回答失误而卡壳,这种反应令人称奇。
在后续比赛中,多支队伍围绕“通过脑机接口读取犯罪嫌疑人记忆作为法庭证据是否可取”“利用基因技术复活灭绝物种是生态责任还是资源浪费”等辩题展开激烈辩论。机器人辩手在比赛中既出现了打断对手发言、语言程序紊乱等问题,也展现了强大的逻辑推理和反应能力。例如,松美美队的机器人在面对对手追问时几乎无缝衔接回答。松延动力软件研发工程师张秋各介绍,他们在语料训练中要求机器人针对对方观点一一回应,并引用量化数据和事实案例,以增强说服力。
张秋各认为,机器人辩论赛的意义在于锻炼机器人的语言交互能力,使大模型能够准确理解人类说话的语境、情绪和意图,进而进行任务规划。这有助于机器人在智能家居、养老陪伴等场景的应用。现场评委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机器人技能展示、临场应变等维度为机器人辩手打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表示,选手表现超出预期,这场比赛不仅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检验,也是将其融入人文社会科学场景的科学实验。他指出,硅基思维与碳基思维方式的对抗将成为长期研究热点。
据悉,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将于11月9日举行,四支队伍的机器人将展开巅峰对决,争夺冠军。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围绕酒店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开展一系列赛事活动,加速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