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雷军通过发布视频,针对外界关于小米汽车路测车辆持续出现的疑问作出详细回应。他表示,在小米汽车研发流程中,始终将测试环节视为保障产品品质的核心环节,通过构建覆盖全场景、全工况的测试体系,确保每款车型达到严苛标准后才推向市场。
据雷军介绍,小米汽车针对不同气候与地理条件设计了专项测试方案。在极寒测试中,测试团队选择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余度的黑龙江黑河作为试验场,模拟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启动性能、电池续航等关键指标;高温测试则锁定夏季气温超过50度的新疆吐鲁番,重点检验空调系统、动力总成等部件的可靠性;海拔5100米的帕米尔高原成为高原测试基地,通过连续爬坡、急加速等操作验证车辆在低氧环境下的动力输出稳定性。
这位科技企业掌门人特别强调,自己每年都会深度参与测试工作,通过实地驾驶收集第一手数据。他指出:"汽车安全没有试错机会,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用户生命,因此我们坚持用最严苛的标准验证产品。"这种管理层直接参与技术验证的做法,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不多见。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小米首款轿车SU7累计投入727辆测试车,完成超过1300万公里的道路实测;即将上市的SUV车型YU7则动用664辆测试车,实测里程突破850万公里。这些数据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非铺装路面等300余种典型场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25圈的测试强度。
面对"测试是否行业常规操作"的质疑,雷军坦言所有车企都会进行基础测试,但小米在测试维度、资源投入和里程积累上已形成显著优势。"我们不仅追求测试数量的领先,更注重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测试数据的深度挖掘。"他透露,小米自研的测试管理系统可实时分析超过2000个车辆参数,形成覆盖动力、智能、安全等九大维度的评价模型。
行业分析师指出,新能源汽车竞争已从参数比拼转向品质验证阶段。小米通过构建超大规模的测试网络,既展现了技术实力的积累,也为后续产品迭代提供了数据支撑。这种将互联网思维注入传统制造业的做法,或将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的研发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