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研人员创新激光“擦除”术 打造柔性超薄织物助力高速飞机隐身

   时间:2025-11-04 15:02:1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现代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严苛,高速飞行器不仅需要具备电磁波吸收能力,还需兼顾轻质、柔韧以及抗极端热流的特性。传统材料难以同时满足这些需求,而石墨烯@二氧化硅织物(G@SF)虽展现出潜力,但其均匀的片电阻分布导致界面波阻抗失配,限制了电磁波的耗散效率。

为突破这一瓶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创新方案。他们采用减法激光“擦除”技术,对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G@SF进行精准处理,成功开发出一种超薄(仅0.1毫米)、柔性且耐高温(可达1000℃)的超表面材料。该材料通过调节阻抗特性,实现了对电磁波的高效吸收,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在《先进材料》期刊发表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成果。他们指出,激光“擦除”技术利用了石墨烯与硅纤维对激光吸收率的差异,通过选择性去除部分材料,构建出具有可调片电阻(50~5000Ω/sq)的石墨烯@硅纤维膜(G@SFM)。这种材料不仅厚度超薄、面密度低(106g/m²),还具备优异的柔韧性和热稳定性,即使经过600℃空气中持续5分钟及1000℃真空环境长期热暴露测试,其电磁波吸收性能仍保持稳定。

在实际应用中,G@SFM可直接集成于飞机隔热层,形成集成式吸收体结构。这种设计在不显著增加飞行器重量或改变其结构的前提下,将雷达反射降低至-42分贝,显著提升了飞行器的隐身性能。同时,全无机设计赋予材料卓越的耐久性,使其能够抵御高速气流冲刷及机械应力,满足航空航天与高速系统的严苛要求。

实验数据显示,G@SFM吸收体在约5GHz频率下实现最小反射损耗达-42分贝,有效降低了飞行器模型的雷达截面积。这一成果不仅为航空航天应用提供了结构与热稳定性保障,还为卫星有效载荷防护、国防平台隐身表面及极端环境下高温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等新兴领域提供了扩展适应性。

研究团队还提出,未来可通过将G@SFM与相变材料或电压控制层等主动调谐元件集成,实现电磁响应的动态调控。这种激光图案化策略构建的多功能平台,可进一步扩展至毫米波与太赫兹频段,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空间传感及自适应隐身系统开辟新的应用前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