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期间,李佳琦直播间因“清库存”引发争议,部分消费者反映以正价购买的商品到手后发现临近保质期。这一事件将长期处于零售业边缘的临期商品市场推向公众视野,也暴露出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潜藏的信任危机。
在零售体系中,临期商品处理是各环节的共同课题。从食品、日用品到家电,因生产过剩或销售计划偏差产生的库存积压,迫使商家探索多种消化路径。电商大促节点成为关键窗口期,头部主播的带货能力更成为品牌快速清理库存的重要渠道。目前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折扣促销、捆绑销售、员工内购、公益捐赠等,若仍无法消化则面临销毁报废。不同品类处理方式差异显著:食品领域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未售出的月饼等商品会通过专业公司回收加工为饲料或进行能源化利用;家电行业则存在更换零部件后重新包装上市的现象;服装过季商品多通过奥特莱斯、剪标店或下沉市场消化。
线上购物渠道的普及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短保商品时,可通过自主查验日期规避风险,但电商平台却让部分临期商品成为“被动接收品”。当消费者发现问题反馈时,商家常以优惠券或现金补偿应对,部分坚持退货的诉求则耗费大量精力。这种处理模式折射出线上渠道在构建库存消化通道的同时,也削弱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临期商品市场正经历从边缘到主流的蜕变。专业折扣店好特卖、嗨特购的崛起,标志着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据行业数据显示,头部临期折扣店综合毛利率可达50%,部分社区小店净利润率甚至突破40%。这种利润空间吸引大量创业者涌入,形成实体店铺、流动摊位、线上平台等多渠道布局。京东开设的“临期清仓专区”吸引超190万用户关注,淘宝天猫平台涌现众多主打“临期”“折扣”的专卖店,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则形成C2C交易生态。惜食魔法袋等创新模式通过“盲盒”形式销售临期食品,以原价三至四折的价格覆盖烘焙、简餐等品类,深受年轻群体追捧。
行业野蛮生长伴随的乱象逐渐显现。黑猫投诉平台累计1.6万条相关投诉中,假货混售、日期篡改、价格误导等问题尤为突出。好特卖门店曾被曝光销售假冒洗护用品,其采购的假货通过“低价正品”名义分销至其他超市;小红书平台存在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部分商家以“免税临期”名义售假;京东自营专区中,部分标注“临期”的商品实际未达标准,皓乐齿牙膏临期专区售价反而高于常规渠道。这些现象揭示出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低价假货冒充临期商品、过期商品篡改日期后流通、临期商品与正常商品价差微弱甚至倒挂等问题,正在侵蚀行业信任基础。
消费者理性消费观念的转变是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年轻群体对临期商品的接受度显著提升,他们不再将“临期”等同于“劣质”,而是追求价格与品质的平衡。这种消费心态既为市场奠定基础,也吸引众多参与者入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达33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401亿元。若能合法合规运营,该市场在减轻厂商库存压力、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
构建透明市场环境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平台需加强商品信息公示,确保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清晰可查;监管部门应出台更细致的标准,明确“临期”标识规范和终端销售要求。消费者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同时,也需提高警惕,对价格异常的商品保持审慎态度。从供应链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监管,才能让临期商品真正实现高效循环。当交易建立在信息对称、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这个潜力市场方能释放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